“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作者: 尹莉
摘 要:该文通过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的2020级学生中发放《大学生适应性问卷(SACQ)》,调查了解学生在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专业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和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五个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特点各有所不同,且商学院的学生整体在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及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三个方面的平均值较低。然后尝试用“三全育人”的理念解决这些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特征;三全育人;对策;研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82-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ACQ(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was issued to the students of Grade 2020 of Business School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five aspects,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college recogniti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daptability, life adaptability and personal emotional adaptability.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ap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majors are different, and the average values of business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university recognition and personal emotional adaptability are low. Then we try to sol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feature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design
在高校的人才教育工作中,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大学校园,提升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性是重要的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适应性的基础上,引入“三全育人”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相关概念
(一) 三全育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即在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短短几周时间,仅仅由专业课教师介绍专业特点,或者由辅导员来给新生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而是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进行全员的、全过程的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
(二) 大学生适应性
关于适应(adaptation)的心理学含义,皮亚杰的“平衡说”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国内学者张大钧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 。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以下简称“商学院”)2020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发放问卷的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管)、市场营销专业(市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贸)、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国际商务专业(国商)和工程管理专业(工管)共七个专业,于2021年2月—3月期间发放了224份电子版问卷,共收回了22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从而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22.0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二) 研究工具
本次问卷参考了Baker和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SACQ),并由此进行了改编,量表的设计主要分为人际适应性(11、15、24、29、32、34、36题)、对大学的认可度(6、9、10、14、16、22、27、37题)、专业学习适应性(2、5、8、20、23、28、30、35题)、生活适应性(12、13、18、21、25、26、33题)和个人情绪适应性(1、3、4、7、17、19、31题)五个部分来设计。
三 研究结果
(一) 学生适应性总体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从人际适应性、 对大学的认可度、专业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和个人情绪适应性五个部分来看,商学院学生在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及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三个方面的平均值较低。
(二) 分类汇总分析
1 不同性别学生的适应性情况
根据上述分析,将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专业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和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分类汇总,具体情况见表3。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在专业学习适应性这个维度的得分相似,这说明男女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相同。但是男生在对大学的认可度、个人情绪适应性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在人际适应性、生活适应性方面要优于男生。
2 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情况
根据表4所示,信管、市营、国贸、物流、人力、国商和工管这七个专业都在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和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三个方面的适应性均值小于3.5,从这均值较低的三个维度可以看出:工管在人际适应性这一维度得分最低;物流在对大学的认可度这一维度得分最低;国商在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一维度得分最低。在专业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这两个均值较好的维度来看,信管综合得分都是较好的,其次就是国贸和人力的适应性得分最高。
四 讨论和建议
(一) 研究讨论
1 大学生适应性的总体情况分析
从上述结果分析中来看,在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专业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和个人情绪适应性五个维度中,商学院2020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及个人情绪适应性这三个方面的平均值较低。
由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关注重点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以及忽视了对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视,没有教会学生去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导致了学生到大学后,由于生活重心的转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校园的各种事物和人群的时候,就感觉自己难以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和控制情绪情感了。
关于在对大学的认可度方面的得分比较低,在选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有可能没有认真考虑按自己的兴趣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是受外界的影响选择的专业;也有可能是入学后的入学教育没有足够全面地介绍学校、学院和专业的情况,导致学生对大学的认可度比较低。
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适应性情况分析
男生在对大学的认可度、个人情绪适应性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这可能和男女两性的性格特点有关。男生性格粗犷,不拘小节、随遇而安,因此对于崭新而陌生的大学能很快接受甚至认同;但是女生感情细腻,注重内心感受,因此个人情绪非常容易受到陌生环境的影响。
女生在人际适应性、生活适应性方面要优于男生。在人际适应性方面,因为男女的生理、心理、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差别。如女生的微笑及自身的形象等,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人感到平和;在礼貌方面,女生会较细腻所以会注意观察,从而会给予人一种尊重、亲切的感觉;男生较少注意这些方面,所以男生在人际关系这一维度的适应性得分比女生低。
3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适应性情况分析
从专业类别这一角度来看,工管在人际适应性方面较差;物流在对大学的认可度方面较差;国商在个人情绪适应性方面较差。
在人际适应性方面,工管这一专业比较偏重工科,与物接触的课程如工程制图、数据分析等比较多,而了解社会、人性的课程设置如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与礼仪类课程比较少,而且工管专业的课程也安排得比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让这一专业在人际交往方面相较于其他专业差了一点。
物流专业在对大学的认可度方面分值较低,说明物流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本学院和学校的了解出现偏差,对本专业的期望值比较低。
从个人情绪适应性来看,国商专业的学费最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绪压力,且本专业学生女生偏多,比较容易情绪化,最后导致本专业的个人情绪适应性较弱。
(二) 用“三全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学生的大学适应性的水平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个体自身、高校氛围和社会环境等,引入“三全教育”理念,将全员、全程及全方位纳入到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中去,形成长效的全员联动、全过程培养和全方位覆盖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机制,并编制《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方案》使适应性教育机制稳定下来。
1 全员育人,所有可以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教育者
在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育的教育者方面,可以做到有教无类,可以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或师兄师姐展示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可以邀请宿管阿姨或者食堂阿姨聊聊新生在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方面的问题。
2 全程育人,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设立大学适应性教育课程
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新生进校后,学生思想在变化,环境在变化,适应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适应性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
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初期,由于缺乏大学经验,对大学的规章制度往往不太熟悉,所以学校可以采取集体的、正式的组织社会化策略,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采取统一的培训活动,培训尽量做到正规化和结构化,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教学体制。而在学生逐渐开始适应了大学校园的生活时,他们可能又会碰到新的问题,尤其是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比如在宿舍中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在学习中遇到学习的问题等,所以需要在学生进入校园后不同的时间段随时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