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基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作者: 安献丽

摘  要:为提高师范生在学习基础心理学课程中的动力,提升教师在该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借鉴强调知识输出的费曼学习法,并将之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该方法利用知识输出,倒逼学生主动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将机械学习转变为精细加工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同时,该方法对传统课堂有革新,但仍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阻碍。

关键词:师范生;基础心理学课程;知识输出;费曼学习法;精细加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1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 public psychology cour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course, based on Bruner's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and Ausubel's meaning learning theory, the "Feynman learning method" which emphasizing knowledge outpu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ers. This method uses knowledge output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It stimulates students' awarenes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mproves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t transforms mechanical learning into fine processing learning and improve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this method innovate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but it is still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 will be no big obstacles to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normal students; Public Sychology courses; knowledge output; Feynman learning method; elaboration strategies

教育部自2013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后,教师资格证考试有序进行,每年举行两次全国统一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本文聚焦于中学教师师范教育)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个科目。在这3个科目中,心理学知识主要集中于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经过对近几年来考试真题的分析,全国统考试题呈现出明显的案例化趋势。直接考知识点的试题减少,更多的是以案例或情境的方式呈现试题。比如2019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选择题第13题: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哪种归因?第15题: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以及第31题材料分析题:提供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资料,要求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并指出该生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21年上半年试题中,选择题第14题:赵敏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有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请教。为了改变她的这一弱点,老师给她更多的鼓励和机会,当她主动提问时,就及时给予表扬。这种促进行为改变的方法属于哪一种?第15题: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直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小鸟,这种现象属于哪种注意?第16题:欣怡能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并表现出对规则的服从。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欣怡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哪个阶段?第17题:李伟同学在上课前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判断,如果认为自己能听懂老师讲述的知识,他就会认真听课,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种现象是哪种期待?

从这些题目中,可见出题者对心理学知识点的考察不再强调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把知识点放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语境理解来考察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察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根据近几年的试题,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知识考察都是从具体语境应用的角度来出题。而根据师范生的反馈,在以往的学习中,对心理学知识大多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出现如此多的“应用题”,让他们发怵,且很容易在这样的题目中失分。如果完全没复习,或者记不住而失分也就罢了,可是知识点明明记得,却不能根据情境灵活应用,这样的失分让学生很懊恼。学生在这些侧重应用的题型中失分,归根结底还是知识的掌握上存在问题。

一  新情况下基础心理学课程的现状与不足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在大脑中建构知识网络。当知识网络足够的复杂,形成足够多的连接的时候,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布鲁纳强调学习过程就是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网络。“学习者接受知识的过程需要主动而愉悦,而不是填鸭式地被动吸取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将新吸收进来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编织、整理,从而建构成系统的知识体系。[1]”“个体的认知结构形成无法靠老师传授,是学习者主动对信息的获取,并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方式将获取的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2]”奥苏泊尔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来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与新知识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同化过程[3]。

只有在大脑中建立好这种认知结构,才能深层次理解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迁移[4]。可是我们在基础心理学课堂的教学事实上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面对来自不同专业,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背景的同学,大多数教师本能地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讲授法侧重教师讲解,学生根据书本和教师的讲解来学习知识。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公共心理学时,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由于教师之间的差异,以及传授法本身的特点,教师往往就知识讲知识,很难做到把新学的知识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联系。即便是加入案例教学,案例也只是老师以为的具有代表性的,而无法提供与学生知识背景相吻合的个性化案例。

2)学生在学习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或者缺乏奥苏泊尔所说的“先行组织者”,导致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或者说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而无法和原有知识结构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学生在考试时,对于针对某知识点直接提问式的问题,学生能够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应的知识点,做出恰当的回答。但是面对应用性、情境式的问题时,由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迁移能力,缺乏相关知识点的提取线索,导致答题效果较差。

这些特点都使得教育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中所倡导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很难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让新知识进入大脑,但是却没有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意义连接。其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深层次理解知识,无法灵活应用知识[5]。在涉及具体情境的知识迁移方面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在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为达成这一目标,学习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办法。比如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和联系实际[6]。需要注意,这些方法都是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或主动或被动地使用这些方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使用这些方法的效果也不同。而且在教学中也无法监控学生对这些方法的使用状况及使用效果。仅仅告诉学生这些方法如何操作、如何使用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无法保证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并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迁移的效果。

二  知识输出理念和策略在基础心理学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

以知识输出为核心理念的费曼学习法给基础心理学教学以启示。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是知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学习法“费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享誉教育界。其基本理念就是:如果你能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别人,让别人理解这些知识,那就说明你真正地掌握了该知识。他给这个方法设定的要求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讲知识,简单到能让12岁的少年听懂、理解。在具体操作中,第一是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材料进行自学。第二是进行模拟教学,将所学知识讲授给假定对象听。第三是根据讲解中发现的知识盲点,再次进行自学,完善学习效果。最后将表述进行简化类比,以更好的方式来表述知识[7]。

在费曼学习法中,知识输出是其核心理念。知识输出在信息加工理论中处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末端(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是信息处理后的输出过程。在信息输出中,信息输入与信息处理是前提。学生可以通过复述进行信息输入,然后用精细加工策略来处理信息,达到深层次理解知识。然后才能更好地输出知识,顺利进行知识迁移。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侧重如何帮助学生进行信息输入和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它只是教学效果检测的一种手段,而且是用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考察学生的信息输出状况,从而推测学生信息输入和信息加工的质量。

与普通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不同,在费曼学习法中知识输出不是目的,而是深层次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手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知识输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倒逼学生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从而达到深层次掌握知识的目标[8]。

师范生基础心理学课程虽然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复述、再认、回忆知识,但是对于知识的应用、迁移却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知识的直接提问,学生能够回忆、复述,但是对于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应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学生明显存在能力不足现象。

而师范生基础心理学的教学时数有限,无法像专业课那样有大量的教学时间,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打基础;也无法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潜移默化,建构知识体系。基于这种状况,费曼学习法效率高、操作简单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对于任何全新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熟练掌握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费曼学习法只需要将知识输出,要求明确,学生易于领会操作过程。

首先,费曼学习法使得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别人,让别人理解,带着目标学习,有的放矢,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传统学习方式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学生是等着老师传授知识,等着老师进行考核。而费曼学习法使得每个学生都有知识输出的压力,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考核方式上,传统考试要等老师批阅,然后再进行反馈,学生测试和反馈往往间隔较长的时间,降低了反馈的效果。而在费曼学习法中,学生的学习考核方式是知识输出,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输出知识的同时就能得到听课者的反馈,大大缩短了行为与反馈之间的时间间隔,提高了反馈效果。

三  费曼学习法在师范生基础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费曼学习法从理论上说是好的方法,可是如何在师范生的基础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此方法,如何让此方法落地,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者经过将费曼学习法在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试用三年,总结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该方法共有如下两个部分组成:课堂实践示范和课外实践补充。课堂实践示范包括:①设置主题与小组分配;②小组合作学习、制作教学课件;③小组代表课堂教学;④教师点评补充。课外实践补充包括:①设置主题;②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制作教学课件;③学生在小组内教学;④同组组员点评反馈。之所以分为两个部分,是因为不可能把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让学生使用费曼学习法来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容纳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学习内容。因此“课堂实践示范”部分的目的是在课堂上设置部分学习主题,让部分学生进行费曼学习法的示范,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费曼学习法的操作过程。“课外实践补充”部分,就是为了弥补课堂容量不大,无法让所有学生和所有重要知识点都进行实践的缺憾。让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后进行费曼学习法的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