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杨彦柱 徐炜
摘 要: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改革形势和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把握时代机遇,抓住关键环节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任务,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该文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特色专业集群的必要性入手,解读专业集群内涵,总结专业集群建设的根本特征和典型模式,并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为例,总结已建成轨道交通类特色专业集群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出学校“十四五”时期特色专业集群的建设构想,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特色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专业集群;必要性;根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35-06
Abstract: Entering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new reform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 and grasp the key link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is the key tas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necessity of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 clust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and summarizes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models, and taking Xi'an Traff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f the established rail transit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lusters, 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the school's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lusters, in order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s for similar institutions. Professional cluster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new era; application type; professional cluster; necessity;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1 270所普通本科高校(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地方性本科高校达1 146所(含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占比高达90.23%,其在校生规模占比达87%。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早在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转型意见》),旨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的“学术型”与职业人才培养的“技能型”之间走出“应用型”的第三条道路,《转型意见》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以“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1],作为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2021年12月2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就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引导中西部高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由此可见,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方向在于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重点在于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关键在于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以特色专业集群彰显办学特色,以特色树品牌,进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一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地位
(一) 新发展阶段赋予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了教育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总体要求。在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冉冉兴起之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的重要阶段,应用型高校以其高校群体数量的绝对优势、培养人才的绝对规模,理应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在教育强国总体战略目标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 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了应用型高校发展新机遇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和由此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演进,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行业领域内产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应用结合最紧密的应用型高校成为首批的“获利者”,近三年,大部分应用型高校通过增设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工程、生态修复、智能医学和网络新媒体等一系列面向“四新”的新兴专业,完成了学科专业体系的整体优化升级,本科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领域需求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面对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三新”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应用型高校将大有可为。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始终坚持特色发展
(一) 培育和凝练办学特色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即使在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研究性、创新型人才需求也仅有20%,余下的80%则是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2]的巨大缺口催生了我国庞大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广大应用型高校也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但本科专业趋同性越来越高,产生了部分专家学者所谓的“千校一面”现象。甚至也有学者抛出“评估指挥棒”法则,认为合格评估使用了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去“量”新建本科高校,必然导致定位于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上出现同质化问题。但抛开原因论断,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以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眼大事,抢抓机遇,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推进教学工作的“达标”建设[3],更要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和凝练办学特色,以特色展现优势,以优势打造品牌,提升高校自身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 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是应用型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核心手段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思路普遍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也更加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的品牌效应。一所大学的特色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是人才培养、内部治理、校园文化和服务社会等,但根本的、最主要的是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不在于全,也不在于多,关键在于有特色、有优势,要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深入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与特色亮点。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是高校差异化的起点,也是应用型高校谋求内涵发展的核心手段,应用型高校要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因势而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在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上乘势而上、主动求变、持续发力,不断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开创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 专业集群内涵解读
“专业集群”关键在于“集群”概念,其词本意源于生物学中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各种生物组成的“群落”。直到1890年,马歇尔首次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用以解释经济学中的“外部规模经济”现象,其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产业集聚降低行业平均成本,同时刺激行业技术变革创新,提升社会经济效益。“集群”一词进入高等教育是从职业院校开始的,主要目标是按照面向职业和岗位建设服务特定领域的专业共同体。而《转型意见》中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形成专业集群应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设目标应定位于区域内产业上下游供应发展的全链条。与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对接具体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更加注重对接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注重服务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行业和领域,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按照此种规则形成的专业集合,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发挥专业集聚效应,进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创新要素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和质量。
四 专业集群建设的根本特征
(一) 目标相融
高校构建专业集群,集群内专业可能沿袭学科体系同属于一个专业类,但也可能不属于一个专业类,甚至不同属于一个学科,集群专业间存在较大差别,但其本质特征是各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可以相互融合,即集群内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培养规格符合产业链全过程的岗位技术要求,形成与产业链全过程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集群结构。
(二) 课程相通
集群内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融合只是构建专业集群的起点,而实现集群专业间的课程相通才是发挥专业集群效能的具体体现,相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大类课程,以及面向产业群的特色课程。课程的相通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共用的基础,也是发挥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效能的关键环节。
(三) 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深入,高校对智慧教学目标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面对逐年增加的经费投入,各专业在项目竞标模式下争相论证、各显其能,看似“百舸争流、一片繁荣”,实为单个专业目标最大化下的教学资源争夺,也将必然产生教学资源的相互孤立和重复建设问题。因此,依托专业集群建设教学资源是提高专业资源共享程度的最佳方法,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有效措施。仅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例,在校内打造面向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的实景化或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在校外与产业链上优势企业联合,共建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协同推进,资源充分共享的专业集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