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

作者: 曾洁 张云怀 吴正松 李莉

摘  要: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常态,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新挑战。该文围绕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管理模式优化、安全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探索实践“互联网+实验室安全管理”新模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完善人才评聘机制,创新文化活动形式。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安全责任压实到人、安全隐患闭环销账、思政引领安全育人、安全队伍多元化、文化活动参与度高,师生安全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49-04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scene to suppor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new normal, and meanwhil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system, management model optimization, safety education reform and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top-level institutional system design, it explores the "Internet +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offers safety education courses, and innovates talent mechanism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rough these measures, it has realized materialization of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closed-loop elimination of hidden safety haza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ing for safety education, team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activities. Safety cap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afety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2]明确提出实验室安全工作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复杂艰巨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决完成好。

随着新工科的建设发展,学科交叉、产学融合成为新常态,高校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更大的支撑作用[2]。面对创新发展的教学科研新形式,实验室体量增加且使用更频繁,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提高。由于高校实验室人员密集,危险源量大面广,且科研探索性实验多,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3]。在此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快速适应新发展趋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实做细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探索出适应多专业深入交叉融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一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普遍问题

(一)  人员流动性大

高校实验室人员层次多,以学生为主,随着学习周期的完成,存在项目研究多人接替进行的情况,人员流动性大,由于科研项目需要,校外人员也会到实验室工作。师生科研学习压力大,常将重心放在成果产出,而忽视实验室安全操作与隐患,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此外,实验室系列专职人员同时承担实验教学、实验基地平台建设、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少任务重。

(二)  危险源分布广

高校学科专业面广,实验室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运行时间长,实验项目日新月异,创新性和探索性强,危险源种类多分布广,包括化学、材料、生物、医学、辐射、机械、电子、电力和能源等,未知风险大。仅以高校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气体为例,化学品存在品种多、用量大、储存分散;采购途径多,供应商、试剂质量监管难;采购频繁,随意储存,超量存储;使用频繁,记录不全,账物难符的管理困难。危险气体存在体积大,存储、使用不规范,泄漏难以察觉,应急处置难,损伤面积大,危及生命的重大隐患。

(三)  安全管理执行难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高校基本建立了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但校级制度相对宏观,部分院级单位硬搬学校制度,未针对实验室具体特点细化安全管理,难以压实院系及使用人安全责任,加之信息化水平不高,安全检查数据繁杂,安全隐患分析与闭环管理执行难。

二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一)  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安全管理要求更高

高校在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中,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改革创新[4],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着力构建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5]。高校工科类实验室大量使用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危险源,实验室师生除了需要掌握用水、用电、消防、逃生、自救与急救方面的通识安全知识,还需要掌握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专业安全知识。如环境学科实验室,其中涉及化学反应、材料改性、设备运行和微生物结构等各类实验,师生需要掌握化学品安全知识、气瓶安全知识、生物安全知识、危险废弃物处置和实验操作技能。在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师生普遍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危险性了解不足,实验项目动态变化安全隐患层出不穷,新工科背景下对实验室安全技术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二)  安全文化尚未形成,师生安全意识薄弱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6]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7]。安全文化不仅涉及到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伦理,也包括安全法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仍比较欠缺。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教师及相关实验人员,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话语权,但未必接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存在师生突击学习安全知识应付准入考试现象,未从根本上重视。部分师生以是否发生安全事故来评判安全状况,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重视,安全事故随时可能发生。

在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严格实施绩效考核,教师忙于应对科研经费和论文数量等主要考核指标,实验操作主要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完成,成为实验室安全教育及文化建设长期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实验室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滞后,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的缺失导致思想麻痹,事后问责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惩戒作用,难达成统一安全共识。

(三)  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整体成效有待提升

彭华松等[8]关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情况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虽大部分高校设有实验室安全教育专项资金,但经费严重不足,而少部分高校则完全没有。普遍缺少专门的培训场所,缺乏安全培训师资,专业安全课程开设不足,安全教育频率低,全员全面全程教育未落实,缺少实践演练环节,安全教育考核不严,准入制未落实到位,导致实验室安全教育整体效果不理想,实验室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四)  安全建设投入有限,管理队伍与手段落后

随着学科深入交叉融合,实验内容及复杂度增加,设备类型及台套数增多,实验室空间更拥挤,存在设备叠放、化学药品混放、安全通道堵塞等现象。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不完备,如通风、排污、用水用电等考虑不周全,实验办公未严格分区等,留下诸多安全隐患。普遍缺少先进的安全检测智能预警设备,安全隐患难及时消除。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实验室硬件设施虽大有改善,但在管理防护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2年)》明确要求有重要危险源的学校和院系,应在校院两级配备足够的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实际工作中,实验技术人员需同时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专职安全管理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搭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但由于信息平台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与网站维护需持续资金投入,导致使用效果不佳,一些高校仍处于采用传统纸质化办公手段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低下且不全面[9]。

三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实践

(一)  健全制度体系,压实安全责任

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重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党委统筹、实设处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落实,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10],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是重要领导责任人,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是本单位主要领导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建立起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依法治理。施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关系学院、责任人和学生考评。

注重顶层谋划,把控安全风险。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与新工科发展整体布局,及时修订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细则。如,2022年1月印发了《重庆大学加强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深入隐患排查,坚持立查立改。通过“实验室自查+学院检查+安全督导巡查+学校复查+执法部门抽查+教育部飞行检查”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深入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同期开展危化品、可燃气体、生物安全、特种设备和易燃易爆场所等专项检查,对各级各类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实验研究场所及实验用品仓库等重点场所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排查,针对各项安全隐患,要求立查立改闭环销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