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人才需求视角下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廖民生

摘  要:为更好克服国际化小语种人才稀缺的短板,特别是针对RCEP签署实施之后,自贸港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新需求,该文通过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东盟小语种泰语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出台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人才需求;东盟小语种;对策探析;小语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16-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s for talents of Thai languag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free trade port in Hainan province, and especially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the function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s, the practic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ntegrity and feedback of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Keywords: free trade port in Hainan; demands for talents; ASEAN languages; countermeasures; non-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加快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将南海打造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学校党委成立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开放领导小组”,搞好国际化办学战略的顶层设计与落地见效,加快培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急需的紧缺型、应用性国际化人才,以满足RCEP签署实施后,海南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之需。只有培养一大批既熟悉中国国情文化,又熟悉跨文化语言知识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才能推动国际间经贸关系发展,实现国际交流的顺畅,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高校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知识与人才支撑,必须积极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强化人才支撑,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贡献人才力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充分利用三亚这一国际旅游开放城市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实施“梯次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国际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并在东盟小语种语言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办学中取得一些成效。文章将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  小语种人才培养经验和现状

(一)  借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开办海南省第一个泰语本科专业

2017年我校获批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该项目实际到位的2 355万元项目资金。为了加强与泰国的经贸、旅游与农业、教育与文化等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学校设置了“东盟小语种-泰语本科人才培养”子项目。2017年秋,海南省第一个泰语本科专业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并开始招生。2019年学校决定泰语专业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3+1”中的“1”是指第三年学生到对象国进行语言文化交流学习一年,其中包括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及专业实习。

(二)  克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带来的困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紧缺型、应用性泰语人才

2019年以来,我校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基金”项目“泰语专业联合办学”子项目多措并举推动我校同泰国多所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时为我校泰语专业建设提供多维度的支持。

1  聘请泰语外教,打造第二课堂辅助教学

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交流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了4名泰语外教,丰富的外教资源提升了师资队伍授课能力,地道的语言表达,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与接受,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泰语语言文化,提高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将理论课堂无形中转换为实践课堂,为泰语专业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其次,借助丰富的外教师资,实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晚修模式,即将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二年级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分组,包括艺术组(书法、唱歌、跳舞)、文化组(泰餐、文化介绍)、配音组(观影、配音)和新闻组(细分各个新闻方向),在4名外教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晚修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了语言的实践机会和展示机会,打破因课堂时间少不能顾及全体学生的时间限制,同时活动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2  挖掘国际合作伙伴资源,搭建多元学生交流平台

尽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限制了我校与泰国高校之间人员的往来,但我们依然不畏艰难,多方挖掘合作办学资源,探索多形式、多数量、高质量的合作。2021年4月学校同意与泰国班颂德皇家大学签订“3+1”联合培养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线上授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合作形式,还包括线下派出学习交流、实习见习的合作形式;2021年底与清迈大学达成“3+1”线上网络课程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我校泰语专业与泰国孔敬大学、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清迈大学、清迈皇家大学、兰实大学和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6所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合作协议。

3  引进原版图书,营造泰语原文阅读环境

2021年7月,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通过我校外文图书引入合作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引入泰语原版图书342册,书目全部进行翻译入库图书馆,供泰语专业教师、学生及泰语阅读爱好者借阅。

阅读原文图书可以让阅读者将单词记在脑里,牢固掌握词汇与用法,平常背单词的方式,一本词汇书、一篇课文貌似就能够秒杀单词达到词汇巅峰。但是所记的单词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没有具体的情景,即使词汇量增加,学习者不会使用,很难看到某个情景,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地道的泰语句子,很难养成泰语思维。阅读原版读物不同于阅读国内关于泰语的教材,他所用的语言文字质量更高更地道,词汇也更具有丰富性,原版图书不仅能够给学生提高泰语原文阅读环境,提高学生词汇量,还能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4  开拓线上渠道,开启国际交流新型模式

疫情阻碍我们之间的人员往来,但是无法阻断我们的教学联系,2020年以来泰语专业积极开拓各种形式的线上教学交流合作渠道。

1)线上直播授课。2020—2021学年,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与泰国班颂德皇家大学达成线上“3+1”联合培养的直播授课方式,由泰国合作高校安排优秀泰语专业教师依照我校泰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要求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给泰语专业学生进行直播授课;2021年底与泰国清迈大学达成线上“3+1”联合培养的直播授课方式的协议,由清迈大学安排资深教授为泰语专业学生进行直播授课。

2)线上泰语技能大赛。2021年10月,我校泰语专业举办了“第四届泰国水灯节暨泰语专业技能大赛”。其中,泰语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均由两校合作以线上的形式进行,由我校教师进行选拔、指导学生初赛,再由泰国合作高校泰语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进行在线打分,评选出等级,并对我校学生的比赛进行了点评鼓励和指导。

3)线上教师技能培训。2021年7月,由于疫情原因,我校不能按期派出泰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赴泰交换学习,国内教师在高年级授课环节中相关技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学院派出三位任课教师分别跟学清迈大学的三门课程,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认真总结泰国教师的优秀先进的授课经验,补充教师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教师授课技能。

(三)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我校经过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历经五年的实践,在泰语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初见成效,2017级泰语专业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45名毕业生中国内外升学5人,其中郝钰琪同学考入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李健同学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赴泰国攻读硕士学位。3位同学考取事业编制,5名同学考取东盟项目外派泰国任中文志愿教师,其他同学成功入职到大连、上海、杭州、无锡和广州等地的国外合资企业从事泰语相关工作。

2021年泰语专业顺利通过了海南省教育厅新开办专业评估,评估中收回各实习单位、工作单位共计45份,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好评率达到100%。

二  小语种人才培养探索道路上的困境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应用型体系不完善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国家政策发展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定位,培养出既熟悉中国国情文化、又熟悉跨文化语言知识的复合型国际人才。但是,在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办学误区,“重理论、轻实践”,盲目追求和其他高校一致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型高校都在使用差不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地方特色,或与地方特色联系不紧密,过于泛化。

(二)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征不明显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小语种语言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辅助专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中丰富和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但目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沿袭着过去传统课程设置框架,课程设置守旧、落后,在通识课程方面的课时分配比例较少,公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少,对了解对方国情文化的课程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所培养出的小语种人才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就业形势,在自贸港建设的国际大舞台这些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三)  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不合理的师资结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四个方面。首先,在年龄结构方面,小语种教师年龄普遍偏低,多数在职教师都是近年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学历结构上,相比于研究型大学,小语种教师学历偏低,以硕士学位为主,缺乏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在职称结构上,小语种教师职称多为讲师和助教,缺乏具有副教授和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结构上,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术底蕴和教学经验缺乏。这种不合理的师资框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  教学过程实效性不强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且如今的课堂教学并不会缺少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和教师改革的热情,也不会缺少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小语种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片面化,老师过度重视教案,手不离教案;教学内容泛化,无层次,不能因材施教;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形式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