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类专业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作者: 李学华 沈冰夏 李振松 杨茜媛

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类专业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探索0

摘  要:信息类专业在全国工科专业中占比超过45%,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技术及产业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共性问题。立足新时代,以更新教师理念、提升教学能力为基础,以建设专创融合课程(群)为载体,以深化教师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抓手,创新专创融合培养模式,从课程到专业,多层次融入思政教育。探索涵盖教学结构、课程体系、育人生态和保障机制等全方位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思路、方法,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专创融合;课程思政;“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47-04

Abstract: Information majors account for more than 45% of the engineering majors in China.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which "Internet +" is widely used, the talent training of information maj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nd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common problems.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new era and the renewal of teachers' idea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tegration curriculum (group) as the carrier, deepe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paradigm an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as the grasp. We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specialized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curriculum to specialty at various level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creative education, which covers the teaching structure,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ouble creat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cre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net plus"

专业教育依据专业学科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双创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与技能,掌握法律、人事、营销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2]。单独强调专业教育容易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双创教育突出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因此,专创融合有利于学生启发创新思维,提升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专业建设面临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等问题。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数字智能时代,课堂由传统的教师、学生、课程构成的三维结构转变为新的四维结构,即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思考所在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也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和学习引导者转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掌握互联网维度下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并加以应用。

双创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并形成政府、社会、学校责任主体分工明确,具有完善的专业特色双创课程体系和多元化师资建设体系的成熟模式[3]。在专创融合的教育实践中,英美发达国家形成了由固定学院面向全校招生进行的磁石式教学,在不同学院同时展开双创教育的辐射式教学,以及全校普及式与定向聚焦式并存的混合式模式[4]。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双创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各大高校促进产教融合、项目驱动、探索交叉机制[5],搭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探索出了创业论坛情景教学、科技园培养、创业学院[3]等多种模式。专创融合也出现了广谱式和嵌入式等机制[5]设计,但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缺乏互联网思维,从专业到教师个体,普遍重“课”轻“程”[6],即过分地重视目标、计划、内容等相对静态的“课”,忽视了教学行动、学习过程、多边发展等动态的“程”,总体设计对学生双创基因激发不足,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专创融合的顶层规划、过程设计、师资支撑还需深入探索,相应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7],实际效果还有待提升。

新时期,坚持立德树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8]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探索和实践正得到不断深化。例如,课程思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9],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以双创教育为时代载体和有效平台,成为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10];工学类专业课程,应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8]。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化,从思政元素的挖掘、到融入、到升华,依然任重而道远。亟需结合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渗入专业教育,建立专业思政的长效机制。

信息类专业在全国工科专业中占比超过45%,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开展“双一流”建设与“双万计划”等重大举措中,如何将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并形成体系,其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尚需不断探索、优化、创新。

本研究提出了立足新时代和信息类专业特点,通过更新教师理念和提升教学能力,从信息类专业的双创教育入手,构建“课”与“程”并重的四维数字教学生态,打造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从课程到专业,多层次融入思政教育,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水平及“敢闯会创”的综合能力。

一  建设思路和路径规划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突出信息特色的北京市属高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我校信息特色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于2017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学院立足时代特征,统筹学院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开展了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的创新探索,核心建设思路如下。

1)探索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类专业教师转变育人理念、提升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机制,明确信息类专业的内涵与时代和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育与德育协同的教学共识。

2)打造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研究“专+创”的双向融合的方法,以易于激发学生热情的双创类竞赛为切入点,建设赛课合一的专创融合示范课,基于互联思维设计多维度、动态化的实施方案,构建起点、过程、实践和检验全覆盖“课”与“程”并重的专创融合教学生态与模式。

3)探索基于专创融合的专业思政体系,以专创融合课程(群)建设为引导,从专业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建设可应用推广的专业课程群思政资源库,将专业核心素养要素的思政目标贯穿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中,富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

研究路径规划如图1所示。本研究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建设路径规划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以专业教师为实践主体,通过转变思维理念、提升手段能力,从现有研究基础及实践出发,联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专创融合范式;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推动专创融合范式作为课程思政的引导示范。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思政教育三者相融合,自底向上初步形成专业思政顶层设计,再自顶向下渗透指导实践,同时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顶层设计,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互动。

二  具体建设举措

(一)  数字智能时代专业教师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提升

着力培育教师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思维,有效转变专业教师育人理念。“教育者先受教育”,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互联网思维教育培训,体验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学习过程,领会新时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项目认定,滚动支持”的机制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基于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把握信息类专业的实践环节比重大、双创活动丰富的特点,在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中主动融入思政教育,关注以人为本、建立科学思维、秉承专业伦理和树立责任担当。

完善教师发展与培养机制,培养“教改先锋”队,带动全体教师与时俱进。激励教师以双创项目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载体,基于新的“四维”教学结构,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情景式、项目制、体验式的教学能力。例如在专业导论课中,师生互助打磨“同伴教学法”,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  突出生态化过程设计,创新专创融合育人模式

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双创基因和思政元素,结合双创竞赛建设赛课合一的模块化课程组。以面向全体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为起点,以高年级专业自主实践课为重要载体,建设“开放实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等一系列四年不断线的专创融合课程群。

在新的四维度的教学空间中构建“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课”与“程”并重,精细化设计教学目标的展开、实施与落实,将教师、学生、教育环境及具体运行形成生态系统,实行学生助教制度,鼓励和吸引优秀学生作为助教进入课堂指导实践,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的传承机制,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

以新生专业导论课为例,课程组利用智能硬件融入创客理念,引入高年级学生助教开展朋辈教育、传递学生楷模的正能量,拉近新生与专业技术的距离,以亲身实现智能硬件作品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同时落实赛课合一,将专业导论课实践作品与新生创客大赛参赛作品结合起来,聚焦时代主题,树立家国情怀;丰富开发资源,开展云平台、微信小程序等技术培训;引入“互联网+”大赛模式,训练学生双创思维,培养学生市场推广、项目管理等能力。在课程结题答辩和竞赛评审中引入学生评委、学生助教评委实现评价多元化,提高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以赛课合一、专创融合的形式,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