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何建省 许文保 郭晓峰 王永斌 张延陆 李欣鸿 谢智

摘  要: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对标军队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多维度探索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策略。旨在不断推进军队院校教育培养向新型军事人才聚焦、向提高新质战斗力贴近,确保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真正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导权。

关键词:新时代;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55-04

Abstrac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milita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tudy the actual problems in th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of Military PE in the military academies, the paper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v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path of Military PE in the new era and multi-dimensionally explore the innovative strategy of th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path of Military PE, aiming at continuously focusing the training of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cultivating new military talents and getting clos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w-quality combat effectiveness to ensure that the school gate is docking camp gate and the playground straight matching the battlefield with so as to truly win the dominance of the future war.

Keywords: new era; Military P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path innovation; military talent

按照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找准军事体育学科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教为战”“训为战”“研为战”“学为战”的教育理念[1]。针对军队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思想观念、人才队伍、训练现状等现实问题,结合新时代部队人才需求,分析了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策略,推动教学训练向实战化、体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为强军兴军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2]。

一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一)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长时间的和平积弊,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兵军事训练意识不强,实战化教学研究和落实不主动、不积极、不深入,对“按照打仗的要求抓训练”认识不够深刻,对于打仗需要什么了解不多,对于如何为战育人研究甚少。在教学训练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定位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和偏差,对在特殊环境和时期学员易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应激的超前预测和深入探索不够,忽视了思政教育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得教学训练缺乏了体系性、科学性、实战性,继而导致为战育人标准不高。

(二)  教员综合素养不高

教员是院校教学的主体,是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为战育人、实现实战化教学的骨干支撑[3]。然而,当前军事体育教员队伍存在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经历阅历比较单一的问题,尤其是普遍缺乏基层部队训练经历,存在先天性基础不牢的短板;部分教员理论知识更新不足、业务能力欠缺,不利于多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了实战化教学的创新发展,甚至有部分教员为追求显绩而墨守成规,始终强调安全而忽略改革创新,导致为战育人质量难以突破。

(三)  实战化教学战训脱节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本着部队“缺什么,训什么”、实战“用什么,练什么”的方针,体现出“军味”“战味”。当前,部分院校军事体育教学战训不合一,“四个能力”不突出,存在重此失彼的现象,不能突出实战实训实要,严重违背了实战化教学本意[4]。另外,以军队特殊性和安全问题为由,封闭保守的建设教育资源,从思想上封闭了院校与外界的联系,严重制约着军事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些均导致为战育人对接偏差。

(四)  实战化教学理念滞后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正确导向,我军院校军事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要始终围绕“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思路。当前,部分院校教员对实战化训练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满足学员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尤其在出现临时性、应急性训练任务时,如联考训练、砺剑杯、精武杯训练等,存在训练理念保守、方法手段陈旧,或训练经验实践不足,创新理念显得哗众取宠,或研究成果显著但实践转化滞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实际循规蹈矩,为战育人成效不显著[5]。

(五)  实战化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科学施训、按纲实训,更要坚持抓好安全防护教育,坚决杜绝各类教学事故的发生,减少非战斗性减员[6]。当前,军队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仍存在超越实际搞创新、超越标准搞考核、超越阶段搞检验等不遵循规律做法。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安全意识、安全措施、安全预案等还存在一定的标准差距,而院校医疗教育介入的严重不足,使得运动伤病防护、行为心理指导、康复性训练等未及时跟上,官兵不能成为预防训练伤病和预防训练伤病康复的明白人,导致非战斗减员比例增加。

二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一)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当前,我们急需要一大批懂打仗、会打仗的新型军事人才,而且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模式创新,始终要求军队院校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以练兵备战为牵引,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努力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使为战育人的导向更加鲜明,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方阵,实现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推动强军事业不断前进。

(二)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基础性

军事体育必须紧贴实战化要求、紧贴实战任务,合理划分训练的不同阶段,科学把握不同训练阶段的重点,分层次、有目的地设计基础性训练内容。重视军事体育基本理论学习和基础体技能训练,打牢实战必备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条件下的携装备训练、体能和技能融合训练,实现基本体能向实战化体能转化,提高实战条件下技战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及组训与自训能力,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协同配合,以全新的训练理念、全新的训练模式,牵引军事训练成效稳步提升。

(三)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对抗性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是作战平台、作战单元和各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因此,组织多体系对抗训练,是军事训练实战化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的推进,除了400 m障碍课目外又增设了携枪通过100 m障碍,更加贴近作战需求。通过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旨在把对抗性训练作为推进实战化教学落实的重要载体,并融入院校教学的各个层次,探索自主对抗教学的新模式,使学员在实打实、硬碰硬的对抗中增强指挥素质、磨砺战术思想、提高实战能力。

(四)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检验性

军事训练督查和问责制度在全军部队全面深入推进,颁布新一代军事训练条例,施行新一代军事训练大纲,推进军事训练法规体系建设,围绕聚焦能力考评要求,是创新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一方面,要求教员严格按纲施训,做到教学过程科学、清晰,方法步骤循序渐进、紧密衔接,训练要点全面、规范。同时,教学督导充分发挥训练监察作用,对授课内容、计划落实、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另一方面,对学员采用全员考核、不定期抽考、军事类比武竞赛等形式,使全员积极投入,挖掘自身潜能、顾及团体利益,全面检验学员前期教学成果,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不断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为推动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策略

(一)  顺应时代潮流,牢固树立实战化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实战化牵引,为战育人。随着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的颁发实施,实战化教学理念有了较大转变,教学训练目标更加明确,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为战育人鲜明导向初步形成。以为战、教战、练战和研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军事基础实战化训练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训练的实战化水平,并依托各类教学科研团队,围绕实战化教学训练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针对性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训练实践中。

二是加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立德树人。将思政课程融入军事体育教学中,通过长期、系统的融合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员良好的调控能力,且有效促进体能和其他技战术能力的发挥,从而保障和提高训练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员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战斗精神,对丰富院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促进我军院校的军事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7]。

(二)  瞄准未来战争,大力提升为战研战水平

一是立起对接战位的培养标准。“练兵先练将”,实战化训练要加大首长机关的训练力度,并建立各级各类岗位标准,突出精确筹划、精准决策训练,使各级实现从业务型向打仗型转变,从上至下真抓实战化训练。并按照部队需求牵引、教学大纲要求,突出能力导向牵引,实施院校与部队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人才培养需求,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实现新体制下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二是培育随战发展的学术科研。当前,应瞄准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对接部队人才需求,加强实战化人才建设,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以未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现实矛盾为导向,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全面推进科研成效,打造科学规范、系统协调、创新发展和开放融合的新型军事体育学科群,抢占人才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使实战化人才建设与部队岗位变化、武器装备更新、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三是优化为战服务的教学内容。在现代战争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作战强度和密度越来越大,人与机械的结合更为紧密,官兵必须具备长时间的工作能力和对紧急事态的快速反应能力,而演练演训作为院校军事训练科目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同样要求学员必须具备旺盛的体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及时准确的反应能力。因此,按照“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的要求,探索建立“问题—课题—专题”的教学内容,建立科研服务教学、操场服务战场转化机制,及时把部队建设、作战训练、作战需求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区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构建上下衔接、一以贯之的为战服务教学内容体系。

(三)  落实实战要求,切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拓展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内容。以加大强度、难度、险度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拓展战术背景及战场环境下的军事体育教学内容,如400 m障碍教学可以拓展为武装通过400 m障碍;蛙泳教学拓展为武装泅渡及到自然水域游进等;5 km跑可以拓展为5 km武装越野和野外拉练等。以实战化教学课目为基础,将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智能训练置于战术背景下,整体设计、综合实施,加大应用与协同训练力度,着重锻炼学员战斗技能的运用与应变能力,以培养和造就我军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