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霞 孙维克 张莉 高月华 蔡建娜 贾晓宁

摘  要:教育部提出高校“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建设,目的就是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浅层学习问题,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育人育才目标。混合式教学通过分析浅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优势相结合,唤醒沉默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该文以口腔组织病理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学中深度学习的路径,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深度学习;口腔组织病理学;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99-04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ims at breaking the shallow learning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 and form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quality promotion. By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shallow learning, fully integrating modern inform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teaching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can arouse the silent class and let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This paper takes Oral Histopath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ways of deep learning from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l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deep learning; Oral Histopathology; blended teaching; first-class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一流课程的建设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要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增加课堂教学的挑战度[1]。2020年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优秀案例的推广为高校课程的发展做出了榜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常遵循李森等[2]提出的模仿学习三阶段。形似模仿多在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模仿优秀案例的实施理念及形式,多为一种浅层学习[3]。神似模仿往往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教学反思及学生的学习反馈,对知识的内涵更加深化,具有了深度学习的印记。超模仿则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已经具备课程自身的体系及风格。因此,教师模仿学习通过观察、行为模仿、效果反思与改进的循环,实现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递进,形成对该学科教学规范独到的理解和判断[4]。

口腔医学是本校的特色专业,旨在培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口腔医学的核心桥梁课程,主要面向口腔医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是夯实基础理论、引导临床思维、培养科研思维的重要转折点。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力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效教学形式,教育部高教司指出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本文以口腔组织病理学为例,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分析浅层学习中的不足,探讨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发展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  浅层学习中的不足

(一)  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育人成效。

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根本前提。浅层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一流课程深度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重点在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流课程实践的“剧本”。浅层学习中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主要为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一流课程的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灌输性”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均要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及挑战度,是一流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流课程教学实践的媒介。在浅层学习中以教师PPT授课为主,方法形式单调,部分学生在被动听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摸鱼”、神游现象。一流课程的深度学习要求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4  评价方法

合理的评价方法是一流课程建设成效的标尺,也是教学反思、改进提高的重要参考。浅层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反馈,学生、校内同行及督导专家的打分。一流课程评价则是多元化的,最终的评价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即学习成效的输出,而不是输入。

(二)  学生层面

1  学习理念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浅层学习的目的以成绩为主,甚至存在“60分万岁,59分有罪”的心理,忽略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建设。一流课程的深度学习需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更加强调OBE理念,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学生必须一改过去消极的学习态度,加大学习投入,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  学习方式

浅层学习主要基于教材,知识的更新较慢,知识面的拓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授课水平。深度学习要求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通过网课、慕课等途径接受到国内外同类课程大家、名家的课堂,拥有“无限”的学习资源,不断更新前沿知识。

二  深度学习的优势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首次提出,核心理念是指“为个体将学习的知识从一种情境应用到另一种情境的过程”[5-6]。何玲等[7]和赵振华[8]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基于理解的主动学习,是通过明晰学习目标、激活知识预备、构建新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的优势相结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把学习者由浅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统一的目标,那就是彻底打破灌输式课堂、唤醒沉默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让思考、研讨、协作、交流和反思贯穿学习过程。

(一)  定义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思想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技能、情感是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三个层面。认知目标主要以记忆、理解知识为主,属于浅层学习;后二者则是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深度学习[9]。深度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因此,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个层次设计明确的深度学习教学目标也是一流课程的达成目标。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团队建设一流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老子》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皆体现了能力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教学团队的教学思想要紧密围绕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如何进行设计与开展。

(二)  做好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基于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融合临床思维、科研思维、课程思政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优势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授课模式的创新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种真正参与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环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挑战度。将课前、课中、课后统筹设计,有效指导教学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奉献和仁心妙术的医学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需要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一流课程建设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考核教与学两个进程。教师根据反馈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使得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馈—反思—改进教学过程等各环节形成闭环,遵循PDCA循环教育管理[10],最终达成学生学习成果目标。

三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探索实践

本校口腔组织病理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经课程建设积累、创新教学探索、混合式教学发展三个阶段,不断夯实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整合课程内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在口腔课程思政融入等各方面探索深度学习的模式,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本课程教学团队首先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转向科研服务教学,为教学服务的观念。明确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让师生都树立起心中的“靶标”,然后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邢翠芳等[11]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教学准备、知识建构、知识应用与创新和反思评价四个阶段,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本课程结合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课前如何进行最大程度的学习投入,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如何将知识储备输出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景中,课后如何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对知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真实情景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二)  整合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括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口腔病理学三部分,系统讲述口腔颌面部主要器官的发育、组织结构及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教研组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形成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主线的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唾液腺、口腔发育学及骨关节基础与疾病六个教学模块。教学过程中,融入临床案例分析和相应领域的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科研思维,有助于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转归规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创新性和挑战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