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李博 李治政 朱彤 马壮林 谭晓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0

摘  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希望。该文首先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建立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创新、导师制度和质量评价五个方面的培养模式框架;其次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入手,通过对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发现在课程设置体系、导师制度、实践创新等方面问题较多;针对这些问题,在培养模式框架内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并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例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双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路径;交通运输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9-0027-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rate constructi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ocial demand for high-level talents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bring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Firstly, the concept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analyzed, and a training mode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including five aspects and they ar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mentor system and also quality evaluation; secondly,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and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are recognized and analyzed by conducting a sample surve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n Chang'an University. More problems are recognized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etting system, mentor system,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thirdly,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reform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major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cultivation mode; path;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层次人才输送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对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国、实施国家新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全日制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包含全日制学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两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正式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来,十几年间培养了大批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其认可度不断提升,其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以北京为例,在全国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从2015年的43%上升到2017年的 52.2%,其首次超过50%,再到2019年的近5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但相较于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甚至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显得过于短暂,其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模式对实践应用的强调不足,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能全部实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间存在鸿沟,导致毕业生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1]。由于培养模式在方案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在明确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用人需求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对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实现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2]。

本研究以新时代条件下“双一流”建设为背景,以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探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更新与完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制度的改革和质量评价反馈等方面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长安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支撑长安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提出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助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为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在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明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内容和特点是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一些典型研究包括:陈新忠等[3]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研究生培养理念和教育思想引导下,根据研究生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将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等若干要素连接在一起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相对稳定的标准规范和运作流程;周叶中等[4]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若干要素互相关联、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这些要素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六大部分。程斯辉等[5]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指引下,为达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目标,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培养研究生所需的基本环节之间所构成运作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高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理念指引下,将社会发展趋势及需求和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创新、导师制度和质量评价等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系统。

(二)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外延

纵观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创新、导师制度和质量评价五个方面。

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之一,其既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出发点,又是专业硕士培养的落脚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在培养理念指导下,为满足“新时代”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各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所期望达到的总体要求和理想标准。

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呈现和技术依托,其决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细化方案和层级关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以实践应用创新为重点,以社会需求和专业素养为导向,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的特点。

3  导师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领路人,也是学生实践创新的模范榜样;导师的专业水平、指导方式和道德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学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案例与专业知识融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应用型学习,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4  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是推动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力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要求。

5  质量评价

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是综合思想教育、学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按照一定评价规则和标准对其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作出的客观、科学的评定。须针对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实践创新能力评价,加强培养过程评价,适当引入外界评价。

二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抓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是分析识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现有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2009年起,我国为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划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和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区别见表1。

(二)  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为准确发现问题,本研究以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三个年级共97名同学组成的总体中抽取样本学生46名,发放问卷46份,收回46份,总有效率为100%。内容主要围绕培养模式整体满意度及其中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制度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开展调查。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得到目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评价见表2。评价分为5级: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基本满意、满意, 分别赋予1—5的分值, 并计算出了每项的平均分和占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得分较高的分别是毕业考核方式、网络学习环境和理论导师指导,分别为3.52、3.37、3.28;而培养目标、课程应用性、实践导师指导则得分较低,分别为3.07、3.02、3.29。这表明学生认为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准确,在课程实用性方面和实践环节较弱,不能充分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1)课程设置体系与导师制度。在调查中,69.57%的人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几乎没有差别,只有约2%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有区别且能突出各自侧重点。这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高度重合,不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课程注重实践性、重应用等特点。在导师制度设置方面,目前绝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是单一导师制,很少一部分接受的是双导师制。调查结果显示,91.31%的学生希望得到实践加理论导师的双导师制,其中65.22%的学生希望得到以实践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老师多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应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