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大思政”建设策略与实践
作者: 冯徽徽 邹滨 冯德山 汤玉奇摘 要:以“三全育人”为主要特征的“大思政”建设是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其“大思政”建设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育人广度、深度及维度等方面依然面临系列不足与挑战。该文系统总结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大思政”建设成效与面临问题,从协同育人机制、全过程培养与跟踪以及德智育人协同等方面探索“大思政”建设策略,最后以中南大学测绘学科为例,介绍其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大思政”改革的具体举措,以期为其他高校与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大思政;三全育人;中南大学测绘学科;课程思政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9-0048-05
Abstrac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short implement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mained in primary stage and faced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breadth, depth, and dimension of the cultiv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progresses and ques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n, it explored the strategy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hol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and monitoring, and moral education. Finally, it introduced the actions of the geomatics discipline i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which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clues for other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Keywords: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geomatics discipline i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工科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等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重要保障。根据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系统性分析结果,过去高等教育9大研究热点中的前三个热点分别为课程思政、新工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可见工科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
为指导与规范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等教育要同时承担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职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与新任务,科学解释并高度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提出“三全育人”教育宗旨,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发挥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对课程思政实施与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相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格局。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以上文件精神为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组织与领导下,全国各高校先后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系列初步成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借鉴,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大思政”建设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亟待在总结分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大思政”建设策略与实践,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提供保障。
一 研究生培养中“大思政”理论内涵与实践基础
(一) 理论内涵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概念,“大思政”理念更加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特征的宏观育人格局,使“大思政”具备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2]。其中,全员育人体现了育人广度,其根本宗旨在于人人参与,形成全力,使传统教师单维主体育人模式向“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多主体育人综合体模式转变,拓宽了育人使命的主体支撑;全程育人体现了育人深度,即根据研究生自身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着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关键节点开展育人体系的精致规约,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制定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与重点;全方位育人旨在强调育人维度,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全面性的有机联系与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高度总结了全方位育人的“八个统一”原则,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面向“大思政”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理念与方法相统一的根本解决之道。上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大思政”理论内涵为开展建设举措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 实践基础
在上述理论内涵框架下,国家与不同高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工科研究生培养“大思政”建设奠定了较扎实的前期实践基础。在国家宏观层面,教育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拟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高校开展工作,同时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在此背景下,广西等省份率先组建了省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方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在教育部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与部署下,2021年全国范围内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0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70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各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 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大思政”建设成效与主要问题
(一) 建设成效
在上述理论支撑及实践基础上,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大思政”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已有较多成果。在机制建设上,国内相关教育专家已开展了广泛研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上,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从全员调动、全程跟进以及全面展开等不同方面开展“三全育人”机制研究[3]。在理论课程学习上,强调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抓手,注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通过充分发挥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同时加强课后实验、讨论与交流等课外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从简单的思政课程平面式教学向多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教学模式转变[4]。
2)研究生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已初步建立。在国家政策引导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全国范围内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已初步建立较完整的“大思政”建设体系,为研究生“三全育人”模式奠定了坚实的体系保障[5]。如张红伟等[6]从关系、价值以及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了将专业伦理融入到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构建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以及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3)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已形成一批示范。在机制与体系保障下,全国各高校已陆续建成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点,为课程思政全面落实提供了参考。如上海交通大学基于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建设,通过设立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探索了嵌入式、支撑式和补充式三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初步构建了“学科、课程、教师、教学”多位一体的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7];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智能制造领域为课程思政的专业领域,在体制建设、激励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等方面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8]。此外,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上述示范为其他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可供参考的借鉴,丰富了“三全育人”深度与内涵。
(二) 主要问题
尽管已取得系列成果,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借鉴与考核依据,当前面向“三全育人”的工科研究生培养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员育人广度不够,研究生培养更多地依赖于导师的指导。理科、文科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典籍开展问题梳理、总结与分析,开展较理论性的问题研究。工科研究生培养则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技术能力的锻炼,当前最主要方式是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从项目论证、立项、执行、结题等全过程系统性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因此,导师的学术见解、性格等因素对研究生影响甚大,也是当前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此导致的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过度依赖于导师负责制[9],而其他学工与管理人员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导致研究生普遍存在重科研能力的锻炼,而轻人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