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徐冬梅 赵璐 姚佳超 陈雪松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对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环境毒理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实践“以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为实例,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线,合理布局课程思政融入点;以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为抓手,夯实课程思政着力点;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扎稳课程思政落脚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文化自信、健康素养、生态文明、环境伦理、责任担当”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和教学案例。实现以专业知识为水,思政教育为盐,融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学科竞赛;“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9-0181-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of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three aspects", is the need of The Tim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profess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the author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aking the world's top t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ents as examples to find the correct ideological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course; Tak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s the main line, rationally arranging the integration points of ideology in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 consolidate the focus of course ideology; The course ideology teaching system is driven by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and stabilizes the foothold of course ide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health literac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sponsibility" to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eaching cases. Tak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at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salt, melt salt into water,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eaching cases; teaching methods; discipline competition; "Three All Education"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只有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才能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即确立德行,培养人才。包括有德行(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有才学(实际本领和学问)、有根基(文化立场和家国观念)、有格局(认知能力、胸襟和眼界)四方面的内容。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2]。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明确了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环境毒理学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当前多种多样的有害物质和污染因素不断进入人类生产及生活环境中,导致对机体的潜在威胁甚至危害的背景下,作为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环境毒理学在评价、识别、控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制定标准和法律法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因此,充分挖掘环境毒理学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科竞赛的全方位探索与实践,对于充分发挥环境毒理学课程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探讨和思考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对于发挥好环境毒理学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通过挖掘环境生态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协调,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4]。
一 以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为例,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
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文明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种环境问题和污染因素。以日本水俣病、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全球十大污染事件为例,向学生介绍重金属、农药、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影响和健康危害[5],进而引出环境毒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即运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通过反面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环境毒理学在探索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思考如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线,合理布局课程思政融入点
围绕课程核心价值观,结合专业知识点,形成文化自信、健康素养、生态文明、环境伦理和责任担当等思政案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面临毒物污染的危机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深刻理解崇尚自然、珍爱生命的含义。
(一)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深沉和持久的力量[6]。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共筑伟大复兴之梦。在讲授“绪论”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发展章节部分,引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科学论述,同时通过列举《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典籍具体介绍中国对于古代毒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印证古代毒理学的萌芽主要起源于中国的论断。使学生充分体会中国古代医学深厚积淀对于环境毒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引用“学习强国”中的挑战答题“《本草纲目》曾被大英百科全书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证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并以此向学生推介学习强国中的优质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的各种资源学习理论掌握科学,体验艺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二) 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5]。提升健康素养需要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毒理学在识别污染物毒作用和影响毒作用因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部分,向学生介绍剂量是决定物质毒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引用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全球每年约有165万人死于因盐分摄入过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证明盐摄入过多也中毒[7]。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毒物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通过甲苯和苯胺所表现的不同毒性、S构型(左旋)沙立度胺有致畸作用,而R构型(右旋)有镇静作用等案例,使学生了解化学结构如何影响污染物的毒作用性质以及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的饮食营养、健康状况和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增强抗病能力,保持机体健康。在污染物诱导产生的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及毒物对自由基防卫系统的损害部分,通过讲解自由基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和自由基防卫系统的损伤机理及健康危害,向学生倡导拒绝吸烟、尽量少服不需要的药物、减少加工食物摄取等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此次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我们敲响的警钟,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健康素养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8]。2018年3月,“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将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对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大学生思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章节中,通过南极企鹅的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曾检出有机氯农药DDT及其代谢产物这一典型案例,介绍DDT在扩散作用下,通过风和洋流的远距离输送以及由水生生物携带,迁移到无人居住的极地,并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企鹅体内的迁移过程。让学生明白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生态文明观。同时,通过DDT沿水生食物链上的传递在鸟类体内的浓度较湖水中高出几十万倍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重金属、DDT类持久性污染物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的结果,将最终危害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人类健康。
(四) 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最终目标,关注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和环境危机[9]。在毒理学实验方法章节中,引入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在二战期间无视国际公约“各国不得进行非人道主义的细菌研制试验,更不得使用这种细菌武器”的规定,使用活体中国人、朝鲜人、联军战俘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效果实验的历史罪行。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人体实验残害了二十多万中国人[10]。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向学生讲解医学和毒理学试验中基本的人伦道德思想,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由英国动物学家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Burch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毒理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设计指导原则,包括优化、减少和替代的“3R”原则[11]。向学生宣传动物福利并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学生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实验动物安乐死,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尊重生命。在讲解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部分,以发生在欧洲历史上最大药害事件——“反应停与海豹肢”事件为典型案例,讲解药物管理失控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深刻理解通过严格的动物和临床试验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意义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