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导航监视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淑婧 王瑛 尚耀波 王蕾 王谦喆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对于学员成长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建设目标,通过挖掘通信导航监视类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提升教员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来探索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促进通信导航监视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信导航监视;思政元素;协同育人;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9-0193-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a potential and long-term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 we should firmly establish the education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morality education,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design reasonable teaching plan, promote teachers'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educ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we adopt the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and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teaching, It has a good effect on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ideological elements;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好的思想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思政“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每位传道授业者的职责。大学所有的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一  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教员要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员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未来学员第一任职岗位的需求来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通信导航监视课程是工科专业电子基础类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培养学员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员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  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

课程思政实施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①空洞说教,也就是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进行生硬、机械地空谈爱国、社会价值观等思政主题,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②毫无关联的主题切换,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突然偏离教学主线,跨到思政主题,使学员感到莫名其妙;③随意性,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形成课程思政的框架,在课堂教学中主观性较强,讲授较为随意;④思政素材不足,在专业课讲授中,同一个案例采用多次,容易使学员感到疲劳。

三  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一)  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

教员不应单一地局限于课程的内容,而是要从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角度去寻找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从哪里挖掘?首先,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运用方法,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次,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了解基本的政策依据;接着结合专业方向,适当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及业务主管部门对应的相关理论。

通信导航监视课程围绕信息化作战涉及通信、雷达、导航、电子战及数据链等相关理论,其目的是打牢学员的信息化系统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员的信息化素养。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等方面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国家安全部分,思政元素突出国际视野、忧患意识;中国国防部分,突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中华文明部分,突出文化自信、历史传承;现代战争部分,突出战争规律、辩证思维;信息化装备部分,突出信息时代、大国重器;军事高新技术部分,突出科技报国、科技强军的思想。通过系统的搭建,全方位地建构学员的思想认识。

(二)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选取经典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价值观和方法论,激发学员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员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做到以情动人,可将课程思政的案例向课程思政的故事转变。“讲故事、讲好故事”是课程思政的活教材,例如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以“讲述战‘疫’故事,铸就军人品质”为主题,根据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讲述战“疫”故事,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学员感受到作为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相关思政素材的积累,以课件视频图片为载体,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课堂中演示的课程思政的资源更加形象化,更具有代入感,更容易与学员产生共鸣,以期达到协同育人,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

(三)  梳理教学内容,找准课程思政结合点

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事、物等,都可能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演进息息相关,作为教员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梳理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譬如重要的科学发展成果、科学家或学科领军人物的科研事迹、学科专业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科技实践等。从中挖掘蕴含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与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等思政元素,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1  党史融入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一百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走向了繁荣富强,在诸多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以此强调学员的政治意识。

2  爱国精神融入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

我国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大大促进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史,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4G同步”“5G引领”的过程,以华为事件为契机,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全球首屈一指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激发学员的民族自豪感。

短波通信是无线通信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手段,是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北京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一部半电台”,展现通信装备在过去的战争年代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员的革命战斗精神,在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牺牲奉献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学好用好武器装备,不断科技创新,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在革命战火纷飞的年代身处上海冒着生命危险重建电台,在白色恐怖之下向中共总部发送诸多重要情报。通过讲述革命烈士李白的光荣事迹,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小谟院士在艰苦条件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13年磨一剑,研制出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雷达。在前期技术攻关的基础上,从一穷二白开始,突破机载预警雷达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预警系统空警500、空警2000。保铮院士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毅然扛起中国雷达研究的重任,为国防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通过介绍王小谟、保铮、毛二可等院士的事迹使学员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兴国的重要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报国的热情。

3  文化自信融入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困境,就要积极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员发现、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发展成绩,作为对学员进行“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爱国主义等教育的生动案例,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在国家、历史、文化、科技与创新等方面对国家的深度认同和文化自信。

例如导航发展部分,重点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方面讲解当时颇为先进的导航技术:磁罗盘和天文“组合导航”技术,接着引出指南针(磁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战国时期的司南到北宋的指南鱼到南宋的罗盘,可见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磁罗盘在中国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过洋牵星术”是郑和下西洋采用的先进天文导航技术,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时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位置和测量天体在海面以上的高度来判断方位,说明我国的导航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取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歼-20到空警2000,这些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身影。

上一篇: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