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中医师能力为导向的留学生中药学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 张艳 李琳 刘珊 杨勇 辛丹 杨锦妮
摘 要:中医药专业国际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留学生有国际中医执业资格的需求,但在文化、教育、语言、逻辑思维方面与中国学生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以国际中医师能力为导向的中药学英语教学研究,收效良好,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辨证用药中医思维、辨识中药实践能力和中医药职业素养的留学生,为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及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一定基础。
关键词:中药学;留学生;英语教学;国际中医师;中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3-0067-04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pecial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basic course for TCM special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in need of international TCM qualification, an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e, education, language and logical think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research on TCM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TCM doctors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goo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mode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TCM thinking to prescribing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TCM practice ability to identify medicine and TCM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ovides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mee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demand for TCM tal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Key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glish teaching; international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inking
中医药专业国际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是联系中医学、中药学的桥梁和纽带。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增多,本校中药学教学也相应地应用英语全程授课,收效良好。但留学生在文化背景、教育背景、语言背景存在着差异,存在日后独立承担中医临床诊疗工作的需求,以及国际社会存在中医执业资格的要求[1]。如何更好地使用英语教授中药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临床应用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国际中医师能力为导向,进行了留学生中药学的英语教学研究。本研究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留学生具备了一定辨证用药的中医思维,掌握了一定辨识常用中药的实践技能,为培养符合国际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材提供了储备,为中医药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一 本校留学生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留学生有中医医师执业的需求
留学生是来自国际社会并最终要服务于国际社会的特殊群体,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传递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的海外传播[2]。而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中医药人材也是留学生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医药被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和认识。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日后成为一名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国际人材[1],能够独立运用中医药知识诊断、治疗疾病,是其学习的最终诉求。
(二) 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需要使用双语教材
目前,本校留学生大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不发达国家,生源总体上质量不高[3]。留学生入学时缺乏汉语知识,既听不懂汉语,也不能用汉语沟通与表达,因而需要全程英语授课。由于中医药专业术语的特殊性,英语版教材在翻译时存在部分术语表达不够精准的情况,不能恰当地反映中医药术语内涵,给留学生的理解与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因而有必要使用英汉双语教材,使留学生通过汉语正确地理解中医药术语。
(三) 文化背景差异是留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理解不深的主要原因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汉语水平,甚至英语水平也存在差异。其中,尤其是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留学生深入理解中药学理论的障碍,是留学生中医思维欠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让留学生学习并了解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留学生学好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中医药学知识的必要前提[4]。
(四) 中医理论基础薄弱给留学生学习中药学带来困难
中药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留学生虽然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知识,对中医理论阴阳学说、脏腑学说、诊断方法等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课程学时的限制,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入而广泛,这给后续的中药学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五) 中药枯燥难学,需进行教学改革
中药学知识点较多,药物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均要求掌握,中国学生已然觉得中药学很难学,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花费很多精力,“死记硬背”才能记住。而外国留学生习惯于开放式环境下接受教育,上课随意性较大,常常感到学习难度太大,因而传统的课堂灌疏式教学常常令其感到单调而枯燥,不能适应、难以坚持。任课教师应结合中药学学科特点与留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二 教学改革内容
(一) 确定以国际中医师能力为导向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制订的“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医师“职业能力”包含“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3个变量[1]。因此,在中药学的留学生教育中引入“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明确以国际中医师能力为导向的中药学教学目标。使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常用药用植物及饮片辨识,掌握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配伍法度、用法用量及辨识特点,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辨证用药奠定坚实基础的专业知识目标;达到能够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安全有效地辨证用药及辨识常用药的能力目标;达到通过中医药文化知识学习,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中医文化自信,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日后能独立执业,并担负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使命,使中医药早日走向国际主流社会的素质目标。
(二) 完善课程内容,培养中医思维
1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中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5]。鉴于中西文化有巨大差异,留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存在的差异,在课程内容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推理方式,不仅大大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并建立中医思维。
2 补充充实中医基础理论
鉴于留学生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医诊断学知识薄弱的特点,在讲授中药时应用模块化教学思维,先将中药涉及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回顾与讲解,以补充充实留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诊断学知识,再在此基础上讲解中药相关的功效、应用等内容。
3 介绍中药临床应用案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临床关系密切,实践性很强,而且留学生有日后能够独立从事诊断、治疗疾病的需求,也希望能将所学有所用。因此,在课程内容中需要介绍中药应用的案例。为了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度,特此精选名医名家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案例,如介绍岳美中老先生用一味药茯苓治愈父子俩的斑秃;张锡纯的山药粥,不仅有助于培养“辨证用药”的中医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留学生日后应用中药的能力。
4 穿插介绍中药现代化成果
中成药制剂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课程内容中适当介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口服液、肺热咳喘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等,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药制剂在现代临床应用发展的现状。介绍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也是帮助留学生了解中药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课程中适当选取重点药物介绍相关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比如麻黄的药理作用,附子、乌头、马钱子的化学成分,不仅有助于留学生理解药物,而且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药研究的发展现状。介绍中药现代化成果,如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是以青蒿为原材料进行提取的,目前是世界范围内一线抗疟药,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是人类和疾病的抗争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药现代化内容的介绍不仅帮助留学生建立中医自信,并且还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5 设置具有中药法象思维特色的中药辨识实训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是联系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中药的临床应用离不开中医思维的培养,而中药法象思维是中医核心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的体现,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与性状特点来分析认识药物作用的方法[6]。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并未见过中药,在学习中药后,会产生希望认识药物植物与饮片的需求与浓厚兴趣,而了解药物的生长环境、形态,观察药物的颜色、气味、质地、纹理,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留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借助于中药法象思维,还能帮助学生领悟中药理论与应用。为此设置具有中药法象思维特色的中药辨识实训内容,让留学生欣赏辨识学校药用植物园药物、观察辨识实训室中药饮片、掌握常用中药饮片辨识特点的同时,介绍中药法象思维,从而培养留学生不仅具备一定辨识常用中药的能力,而且具备中医药思维。
(三) 完善教学方法
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教学形式。结合“学习通”等在线教学平台,在中药学的英语教学中也同样地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混合式教学。
1 课前充分准备与预习
利用微信平台事先建立微信群,然后在微信群内通知学生本教学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任务,难点与重点,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本次教学单元的PPT,并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预习。为了让学生对中药植物及饮片有感性认识,教师录制药物饮片、植物的视频,配上背景音乐,并将视频剪辑进授课视频中,然后将其上传至“学习通”教学平台,方便学生的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