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作者: 顾一帆 高峰 崔素萍

摘  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多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科门类存在差异,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课程在理工类专业学生中的接受程度,亟需进一步探究改革方案。该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经济管理课程建设经验,分析学生跨学科门类课程基础薄弱、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等已成为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北京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课为例,研究提出主干学科融汇文理贯通理念、课程思政延承公共基础课程、交叉研究牵引全球前沿问题等课程改革方案,探究对于提升学生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理解程度、运用文理贯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自主学习教研氛围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思政;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129-04

Abstract: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jor, and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teaching system. Howev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subject categories, it is urgent to further explore reform plan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acceptanc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s in relevant majo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at students' weak foundation i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high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teachers have become the core challenges faced by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Taking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e proposed curriculum reform plan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in the main disciplines, the continua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traction of global cutting-edge issues through cross research. The study explored the important effects on improv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basic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s, using arts and scienc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timulating the atmospher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disciplinary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材料专业绿色化信息化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E-CL20201901);2022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课题“工程问题-发明原理双驱动的材料创新设计实践教学设计与改革”(ER2022SJB01)

第一作者简介:顾一帆(198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的教学与科研。

*通信作者:崔素萍(196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1]。

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教育部部署设置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各高校均在面向国家及所在地区的发展需求,依托自身在材料、化工、冶金、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思路。北京工业大学是首批公布同意设置的十所高校之一,以材料学院、循环经济研究院等师资队伍为基础设立了该本科专业,旨在大材料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内在联系自然延伸,突出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2]。为构建文理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为该交叉专业材料方向学生开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项经济管理课程,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较好的建设经验。但由于学科门类存在差异,理工类学生在理解文科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课程在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亟需进一步探究改革方案,以促进该类经济管理课程具有更加广阔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前景。

一  国内外相关专业经济管理课程建设经验

(一)  国外相关课程建设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在遭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切身之痛后,深刻认识到资源循环的重要性,在相关高校打破了学科界限,设置了资源循环交叉学科门类,并开设了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系列人才培养课程。如自然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环境与资源经济等,代表性的大学有美国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雅图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和密西根理工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瑞尔森大学等,欧洲的剑桥大学、伦敦学院大学、拉夫堡大学和麦考瑞大学等。

国外高校在适应资源循环社会需求、促进专业教育的课程适配能力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3]。如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成立了Golisano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采用材料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角度跨学科研究方式,通过本科、硕士、博士相互配合的形式,提升了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剑桥大学成立了交叉学科环境综合教学委员会,有重点地资助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课题,并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资源循环经济与管理等相关课程;密歇根理工大学成立了可持续未来研究院,涵盖资源、材料、环境以及经济管理等多个院系,多达60余名教授和研究人员,开设了全面涵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拿大瑞尔森大学采取本、硕、博相互结合的方式培养循环经济相关人才,重点围绕提高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技术路径和政策机制等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提高生态环境系统运行效率和政府环境决策能力。与此同时,国外如Nature等众多顶级期刊陆续开展了资源循环的专题探索,欧洲依托“地平线2020”计划等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科研资金,有力推动了该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文理贯通研究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4]。

(二)  国内相关课程建设经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同样导致了资源日益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加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我国既要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更要依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努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资源循环理论及实践。资源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需要从技术、体制、机制、法制、政策、投入和管理等多方面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均在找寻提升主干优势学科发展规模的新思路,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该学科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可大幅拓展主干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激发了高校发展该学科的积极性,使得该新兴专业越发成为国内热点学科。由此,各类高校均依托自身在材料、化工、环境等主干学科的优势,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南开大学依托自身文理交叉的多学科体系特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雄厚基础而建立,进一步整合经济学院、环境学院、化学院、法学院、哲学院及政府管理学院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率先开设了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学概论、工程概预算与经济分析等经济管理类的贯通课程。华东理工大学依托化工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合作,开设了工程经济学、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等贯通课程。

二  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资源循环领域得到了深入发展,其制约因素已逐渐由技术瓶颈转向了技术、政策、模式等多领域的联合制约,需要将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文科内容相互结合,力争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但纵观各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多为理工科与理工科课程的交叉,即材料、化工、环境和冶金等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但理工科与经济管理等文科组建跨学科大类的课程建设案例仍然较少,面临主要挑战如下。

理工科教学体系下学生的经济管理课程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虽然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均呼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育影响,理工科专业在课程体系上仍存在着重工轻文的倾向,经济管理类课程数量偏少较难形成文理科教学团队与课程集群合力,影响了学生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解程度[5]。再加之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与理工科具有较大差异,如材料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材料科学基础,而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等,两类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授课方法等具有本质区别,也会影响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6]。

经济管理课程对理工类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理工科为主导的专业中,教师在其本硕博的学习期间往往难以涉及文科专业知识,而对于经济管理教育所知甚少;而对于经济管理类教师更难以涉猎理工科的学科内容,无法深刻了解学生已有的课程基础和知识体系,致使课程讲授内容的设计及切入点难以精准定位,大多基于传统的文科思维方式增加少量的理工科内容,其本质仍是文科类课程。学生接受难度较大,兴趣培养较难,易将经济管理类课程视为获得学分的途径,而并未深层理解开设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文理贯通教学体系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7]。

三  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经济管理课程已成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拓展方向,如北京工业大学的该专业为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校选专业课。该课程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出发,围绕效率、最优、可持续三大主题构建了教学框架,培养学生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政策工具,解决资源循环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本文将以该课程的建设为例,探究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方案。

(一)  以主干学科为基础,融汇文理贯通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