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维度控制的教学案例编排方法在进化式理论演绎中的优势分析
作者: 闫丽萍 花常花
摘 要:进化式理论观点之间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借助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进化式理论体系中代表性观点的内涵和应用背景。然而,案例的选择和编排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基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情境维度控制的教学案例编排方法,并随后开展了由164位大学本科在校生参与的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进化式理论的演绎背景下,使用突出主要情境维度并弱化次要情境维度的案例编排组,学生对案例质量感知和教学效果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情境维度控制的教学案例编排在进化式理论观点演绎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进化式理论;案例编排方法;案例质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080-05
Abstract: Evolutionary theory always includes some viewpoints which are separated but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help of case teaching,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in the evolutionary theoretical system better. However, case designing strategies need to follow certain rules and skil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Migr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oposes a strategy of situation-dimension controlled cases designing strategies.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volving 164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dvantages of situation-dimension controlled cases designing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scores on case quality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 of designing strategy which highlights the main situational dimensions and weakens the secondary situational dimens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rrangement of case teaching based on situation-dimension controlle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evolutionary theories.
Keywords: evolutionary theory; arrangement of case teaching; case quality; teaching efficiency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以事论理,采用大量的民间故事来阐明事物的规律,这些都是采用案例教学的雏形。案例教学法是大学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于MBA教学中较多使用的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及发展理论型案例,工商管理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中时常需要借助示例型案例演示特定的管理理论或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巩固该理论和方法[1]。这是因为本科生通常较为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因而针对本科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使得学生只能获得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令他们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本科工商管理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中较为普遍出现的便是示例型案例[2]。
然而并非只要进行了示例型的案例教学,就一定优于纯粹理论上的灌输式教学。如果教师不能依据具体的知识点选择安排恰当的案例,可能会使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难以理解[3]。有关案例的编排,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欧丽慧认为案例的编排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4]。刘刚认为案例应突出主要的矛盾[5]。学者获得的不同研究结论,其背后的原因源于案例教学更多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具体理论内容组织编排合适的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会涉及相当数量的进化式理论观点。进化式理论观点通常由多个代表性观点构成,这些观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不同观点之间围绕着同一管理现象展开,因而存在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又彼此独立,体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观点间的递进关系类似于自然界中的进化关系。其次,这些代表性观点间的演绎发展源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例如,市场营销理论由开始的4P理论到4C理论、4R理论,再到4V理论的发展,源于组织期望营销策略更加适应顾客的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本研究基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向学生展示和演绎进化式理论观点的形成背景、发展逻辑以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情境。在案例选择和编排上可以采用突出主要情境维度,而弱化其他次要情境维度的策略,从而避免学生对进化式理论观点的认识模糊和碎片化,以及落入低效的课堂教学,即学生将案例解读为一个一个的故事叙述,仅获得零散的知识点,而难以形成整体框架[6],并最终导致学生对各个理论观点相互混淆,更难以将理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为了验证以上观点,本研究在第二部分将对提出的案例编排策略给予实证检验。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原有观念,这样才能产生有意义学习[7]。迁移是学习者主动意识到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并尝试建构这种相似性的过程[8]。Devine提出提高知识转移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9]。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头脑中可能会出现原有观念不清晰、不稳定或辨别不清新旧知识间的关系等现象。这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能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帮助学生获得清晰而正确的知识迁移。因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推断学生有没有发生迁移的依据应该关注学生自身有没有意识到不同情景间的相似性,利用自身对相似性的理解,成功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建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倡在学生的既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10]。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形成了“原有水平”,而获得的新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了“现有水平”,“原有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呈现出阶梯化特征,两者之间的跨越区域便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引导和支持,“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链接性引导材料帮助学生完成从原有知识向新知识的学习跨越,让学生感觉新知识的学习虽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感觉顺着“最近发展区”通道可以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借助“最近发展区”设计合理的引导材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高效地实现从已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三)进化式理论观点与情境维度控制的教学案例编排
工商管理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体现出进化式的特征,所谓进化式理论是指理论观点呈现出随时间而演进发展的特点,也就是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代表性观点形成于宏观环境或微观环境某一种或某几种情境要素维度的变化和发展(图1)。
我们将引起理论观点变化最为直接的情境要素称之为主要情境维度,而非决定性作用的其他任何宏观或微观要素称之为次要情境维度。例如,广告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代表性的阶段,在不同阶段,诞生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图2)。20世纪早期,由于卖方市场的存在,先后诞生了硬性推销派和软性推销派的广告理论;二战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得以形成,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广告理论观点,包括品牌形象论、USP理论、内在戏剧性理论、ROI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激烈的广告竞争,广告领域呼吁广告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生活,从而产生了定位理论和共鸣理论等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影响广告发展进程的主要情境要素维度是竞争者和顾客,而组织内部的其他微观要素和政治、人口、文化和法律等宏观环境要素的影响力则较弱,因而可以视为非主要情境要素维度。
理论与其相关的“使用情境”密切相关[4]。情境通常被认为是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对“使用情境”的理解能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解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将“情境”作为建立“最近发展区”的衔接材料便形成了案例教学。不同的场景或情境影响到理论学习和迁移的结果[4]。因而,情境的选择只有结合在学习者从“已有理论”向“新理论”过渡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促进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化式理论的每个观点是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现实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存在差异性。但是各理论观点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衔接,也就是理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案例的选择不应该简单化,必须贴近现实和生活,呈现出差异性和衔接性的动态演绎过程。正如王媛等人提出的观点,某些东西只能在全面的整体关系上被观察和深入,并且最终能够被重新带回到整体关系上的话才能被理解[11]。
案例质量感知是指学生对教学中所使用案例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12]。卢小丽和武丽慧的研究显示案例的适切性和典型性对学生关于案例质量感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作用[13]。郭俊辉等人的研究发现与学生学习目标相适应的案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14]。刘刚认为案例设计需要能够满足让学生从复杂的管理情境中找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要求[5]。如果教师安排的案例停留在例子的层面,对主要矛盾不够突出,学生就很难理解进化式理论中存在的层层递进关系。关键情境要素和次要情境因素是构建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对关键要素的突出和强化会促进学生有效地把握新旧理论进化的关键来源。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突出主要情境维度并弱化次要情境维度对提高案例质量感知具有正面的作用。此外,案例质量感知的提升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15-16]。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在进化式理论的演绎背景下,相比主要情境维度非突出的案例编排,突出主要情境维度并弱化次要情境维度的案例编排方式,学生对案例质量评价更高。
H2:在进化式理论的演绎背景下,相比主要情境维度非突出的案例编排,突出主要情境维度并弱化次要情境维度的案例编排方式,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更高。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假设H1和H2,即在进化式理论的演绎背景下,突出主要情境维度并弱化次要情境维度的案例编排方式对案例质量感知和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具有正面的作用。
(二)实验过程
本研究选取上海某高校工商管理学院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实验,以广告学课程为背景,分别选取了两个同一年级,位于不同校区的两个自然班级同学共计167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76人命名为班级A,另外一个班级91人命名为班级B。同一位主讲教师在同一周内的先后两次课内完成了该项实验。本次实验使用的实验材料为广告理论。主讲教师先讲解每个代表性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内涵以及对广告创意的指导,随后使用案例进行演绎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