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讨
作者: 罗清海 邹祝英 涂敏 杨洋摘 要:“三全育人”下的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关键是“全”,融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育人要素,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闭环。聚焦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创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夯实双创教育基础,校企合作充实“双创”教育资源,学科竞赛强化双创教育实践,社团建设营造双创教育氛围,构建育人共同体,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双创”教育成效。
关键词:双创教育;三全育人;“盆栽”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26-04
Abstract: The key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ree-All Education is the word "All", integrating education elements of different fields and level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that mean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clarify the goals via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via curriculum system, to enrich the resources vi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s via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to create the atmosphere via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way, it is possible to build an education communit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model, and to improve the achiev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ee-All Education; pot incubation 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方针的重要举措。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社会人才期望错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就业整体质量偏低。加强“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
深化“三全育人”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双创”教育成效的关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深化“三全育人”,“全”是关键。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2]。
“双创”教育应注重协同育人,把社会资源转化为高校的育人资源;应聚焦创新,重点在教育,培养创新内驱力。推进育人主体工作的深度融合,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园社团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等方面开展探索,形成一套“全员”无短板,“全过程”无断点,“全方位”无盲点的“三全育人”“双创”教育的教育体系,为提高“双创”教育成效提供保障。
一、培养方案明确“双创”教育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专业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的最主要体现,是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学运行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道德素养、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合作精神、发展潜质等;同时,也明确了专业培养成效或能力指标,包括:产业与工程分析,工程设计与创新,沟通交流与合作,社会适应与责任,以及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等。“双创”素养则是这些指标的综合体现,不仅对步入社会的初期发展产生影响,更对长期发展方向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潜质和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总体目标”要求,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要求,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1]。2016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系列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短板和软肋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即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4]。
为适应“双创”教育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应聚焦于“四不够一不高”的问题,致力于解决以下核心问题。(1)避免人才培养体系的盲目效仿,专业设置紧扣地方、行业发展之需,构建兼具区域、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课程体系。(2)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对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充分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3)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双创”教育模式,支持个性化发展,“双创”教育全程化、立体化,协同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课程体系夯实“双创”教育基础
“双创”教育重在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新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需要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检讨和重构,需要教育资源的开拓和整合,“双创”教育更是一种开放教育,需要集聚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协同育人,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系统。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制定应该体现供给侧改革思想,行业组织应该参与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制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强、自新、自信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
世纪之交以来,大课程观的探讨方兴未艾。认为课程即为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全部学习经历,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还应该有各种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等。大课程观注重课程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目标、理念必须依靠课程体现和实现;课程是教学的先导和依托,教学是对课程的解读和再现。
创新创业是目标导向、意识驱动下的知识、技能的融合性、探索性实践。以创新创业为指引的课程群或是适应“双创”教育需要的课程建设方向。课程群目标明确,知识体系能够基本匹配某个素养指标的创新创业方向要求,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体现通识与专业、系统与前沿的搭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约束,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强化教学主体互动,为创新创业提供知识、思维、技能的综合支撑。课程群可以根据认知逻辑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又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归类。
应明确几个基本关系:(1)课程与专业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关系,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2)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与互补关系,培养系统思维,构建知识关联网络,学习结“网”捕“鱼”的学习方法;(3)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释和互融关系,注重教学逻辑、层次、进度的整体观,体现“两性一度”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充实“双创”教育资源
崇尚立德树人思想,践行知行合一理念,贯彻“三全育人”方针,探索协同育人改革,开放式办学、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校企合作育人可能存在走形式,贴标签,挂牌子,实际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育人主体协同不足,教学目标和经营目标冲突,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有限,“双创”教育教学主体协同不足;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师资参与有限,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与“双创”教育任务不匹配;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互补不足,素养进阶与“双创”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文化体验以校园文化为主,企业文化感受不足,培养氛围与“双创”实际不符。学院应充分发挥历史传承与行业关联优势,优化协同育人机制,为“双创”素养目标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探索大课程观理论与协同育人实践的契合,整合多重资源,激发多方动力,建设开放、立体、动态课程体系。通过理实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接社会发展动态需求;通过部门协作、校企协同、互通互联整合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改革课堂教学,开设个性化课程,突破课程的时空局限。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育教学主体的协同共赢,实施“校企五共”工程:培养方案共商,课程资源共创,师资队伍共建,“双创”实践共训,“双创”成果共享。
1. 培养方案共商。学校联合行业机构组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团队,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指向性,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
2. 课程资源共创。发挥协作单位特色资源优势,校企所协同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双创”教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 师资队伍共建。创新机制,深化合作,解决“双创”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欠缺,比如:学校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企业专家承担教学内容,校企联合申报课题或攻关,等等。
4. “双创”实践共训。依托合作企业的生产、试验资源完善“双创”实践训练平台,校企师资共同参与,全方位介入选题、方案、调研、试验、演练、文本、答辩等“双创”课题各个环节。
5. “双创”成果共享。学校协助企业把握课题的前沿方向和发展热点,开展课题前期研究;企业协助学校完善实验、试验平台,建设“双创”教育的沉浸式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四、学科竞赛强化“双创”教育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双创”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专业学科竞赛以学生为主体参赛,其是对知识、技能、协作、思维、理念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展现的比赛,是“双创”素养训练的良好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将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打破专业限制组建参赛团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竞赛指导,帮扶优秀作品获得商业孵化,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学生“双创”积极性得到传递和发展。
学科竞赛包括挑战杯、互联网+等综合性学科竞赛,以及节能减排等行业性学科竞赛,专业学科竞赛和课程学科竞赛。由课程竞赛、专业竞赛到行业性学科竞赛、综合性学科竞赛,由校级、地方级到区域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学科竞赛,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思维模式等存在递进性,结合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组织学生团队循序渐进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现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的互动、互补、互进,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强化担当、协作意识,激发求索、创新动力,增强自勉、自新精神,实现“双创”素养的持续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