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四步”发展策略探究

作者: 王蔷馨 刘正涛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翻天覆地,应用型高校也紧抓机遇,稳步推进,积极探索美国和欧洲各国在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领域发展的新思想;总结经验,研究分析我国在此学分认证方面的优缺点;主动思考,寻找出课程质量、高校层次、学习时长几个关键点;努力构建政策先行、标准先行、评价先行、规范先行这“四大先行”步骤,认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的“外驱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42-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arth-shaking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also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to steadily advance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ideas in the field of MOOC credit cer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Summing up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OC credit certification in China, actively thinks, finds out the key points of curriculum quality, university level and learning ti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the four leading steps of policy first, standard first, evaluation first and standardization first to explore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er-centered" concept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MOOC; credit certification

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对全球,特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研究背景

在线开放课程最早是在2012年,由美国加州大学的福克斯教授提出,起初是对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在线开放资源)的内容进行探索,逐渐演变为新的教学模式。由此,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开始探索如何将MOOC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用至教学。

在中国,由MOOC逐渐发展为各种新模式,使用最广、应用最多的当数“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模式,这是由加州大学Fox和Patterson两位教授最早进行探索,将MOOC课程与传统课堂进行整合,以达到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的目的,使SPOC“校园化”。SPOC中的“Small”与“Private”则表明,面向对象是小型的人数群体和经过选拔的学生群体,以在校生为主。

继而,SPOC模式又细分为异步SPOC模式(拷贝一门已经结课的源课程学期内容,老师可以删减原有内容也可以新增补充内容)、同步SPOC模式(完全跟随一门正在开课的源课程学期,教师仅可补充内容;不能修改源课程原有内容)和独立SPOC模式(单独创建一门SPOC课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发布一门专有课程)。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时代已然到来。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全国有7000多万人次通过选择学习在线开放课程来达到提升的目标。教育部也一直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自2015年起,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特别是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全国大量学生都投入到线上学习过程,大部分高校都加快步伐,将着力点放置课程的“建”的过程当中。但是如何将“建”与“用”并重,使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能够达到“用”的目标,在下好变轨超车“先手棋”的同时,真正考虑如何将“用”落地,是如今面向庞大学习群体亟待解决的瓶颈。

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现状

选修赋予学分真正的内涵,其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大多数高校都体现了“选修”思想,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相继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体制, 美国的MOOC学分认定发展过程基本已趋向成熟,能有效利用MOOC的线上教学资源,同时也能确保学习者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深入。欧洲在学分认定发展过程中,为全球学分认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政策的颁布和平台的搭建,让学习者能对课程、学分有全方位认识。追根溯源,我国学分制可追溯至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蔡先生从欧洲留学回国后,紧跟美国和欧洲大学的改革动向,开始推行学分制。经年发展,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不断盛行,教育部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其中也对“学分转换”问题作出相关规定。

虽然国家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厅在纲要性的文件中都给出统一指导思想,但是高校缺乏在在线开放课程领域实现学分认证的具体文件。同时,文献检索上,在中国知网检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仅有对学分银行的文献描述,而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则更是我国学分认证领域的缺项。

三、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关键要素

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学分认证探索工作的同时,对于如何认证学分的问题,却是支持与质疑并存,而实现学习成果认定是在线开放课程从开放课程发展为开放教育的实现路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在课程建设还没有相对成熟、某些课程还没有得到认可之时就开始学分互认,未来将会对高校教学质量有影响。所以,要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需要对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作进一步理解:

要素一: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给予学分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课程管理对实现学分认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存在问题: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课程数量迅速增长,特别是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全国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呈“井喷式”发展。而关键因素之一——课程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导致各课程互认学分的难度增大。

国家教育部推荐的22个课程平台中,如爱课程、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等各类大型平台选择在线开放课程在平台开设的标准,并不是根据课程质量决定的,而是根据教师所属高校统一选择的平台,各类课程平台只存在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多少的问题,而并不设门槛,课程质量差的课程依然能正常建课。而课程的学分设定,一般是根据课程所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本设定的线下课程学分数而定,各课程平台并没有给出课程学分的统一推荐标准。

要素二:层次

高校是实现在线课程建设,进行学分认证的重要保障。

存在问题:高校层次良莠不齐。各高校在引入平台课程时,由于存在各高校层次不同,同一门课程,一般情况下,高层次大学一般不接受低层次大学的课程资源,担心学生“吃不饱”;而低层次大学在引进高层次大学的精品课程时,往往又担心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能否“赶得上”。因此,高校层次的良莠不齐,无疑增厚了校际间学分互认的壁垒。

在应用型高校,引入课程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引进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学习这样的课程学校才给予学分;另一种是只引进校际联盟的同层次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共建共享的同层次高校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成果认定方式。

要素三:学分

学分是计算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总量的一种计算方法。通过学分计算,可以统观学生对所有课程学习的总貌,因此如何计算学分,并使之科学有效,是关键问题。

存在问题:学习时长大相径庭。课程学习时长是计算学分的关键,一般应用型高校1个学分相当于16-18课时(45-50分钟/课),即1学分学习总时长为900分钟(15小时)左右。如果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教师设定为1学分,那么,这1学分是单指学生仅是在线学习总时长达到900分钟即可给予1学分,还是指通过学习后,做作业、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参加章节测试、期末测试等,参与各环节后累计900分钟?

同时,如何对学生学习所需时间进行预估,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受高校层次不同,生源不同,学生学习能力、课程难易度不同等各种条件影响,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长也应有所区别。如一门课程,教师设定学生学习15小时可获得1学分,若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仅需15小时,而来自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因受上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需要3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考虑学时与学分如何关联时,应分类指导,给予不同政策。

四、几点思考

应用型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问题,整个教育教学层面需要互相协同,相时而动。本文从“四个先行”着手,对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赋予办法进行思考。

(一)准确定位,政策先行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为使命,以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学分互认为愿景,构建平台、课程、学分为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工程。

目前,教育部、各地教育厅陆续发布了系列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的指导意见,但迄今为止,仍未有系统的学分认定具体方案或操作细则,因此,要实施慕课学分互认,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政策。美国、欧洲等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均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学分积累和转换的顺利实施,通过梳理文件,制定政策,配套方案、细则、流程等,准确定位,梳理学分认证体系的基本模块。

(二)课程质量,标准先行

1. 建立课程标准

在“目标导向”机制引导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哪些课程适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标准,出台适合于应用型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从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出发,分类指导,分类建立课程标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2. 建立质量标准

教学改革必然引发教学管理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务部门与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同向而行,共同针对课程标准,建立各类质量标准,从应用型高校学生能承受的知识基础出发,从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各学科质量标准出发,对引进和自建课程的视频、作业、考试、讨论等主要教学环节提出质量标准;从教学辅助工作出发,对配套资料和数据统计等提出质量要求。

3. 建立评估标准

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估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近些年来国内研究的主要核心之一。应用型高校需要从实际运行的效果出发,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出发,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质量、技术内涵、学生接受程度等建立评估标准,形成从建立至评估的闭循环系统。应用型高校通过建立标准的手段,帮助学生选择契合实际的在线开放课程,并确保学习成果得到认可,帮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学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