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课程思政的融合贯通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金子祺 钟博文

摘  要:确保高校新工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是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长期以来过度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导致专业培养与思政育人发展不均衡的教学现状,分析新工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优势,提出新工科学科德育的融合贯通理念,通过构建坚持顶层设计“三全育人”机制、优化共建“专业育人”课程资源以及制定协同教学考核体系,形成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引领交互统一、学科交叉协同攻坚的产学研贯通教学平台。以期为提高未来人才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精神、促进新工科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70-04

Abstract: To ensure that the new engineering major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onate at the same frequency and form a joint force for educating people, it is the demand of high-quality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talents.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status quo of imbalance betwe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emphasis on discipline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of new engineering machinery major,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p-level design "Three All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ssessment system, the study form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art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guidance of interaction and unity,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to overcome the key teaching platfor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of future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It is expec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ism of future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 teaching mode; mechanical specialty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历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完成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关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成效评价、学科评估等。依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任务要求,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专业育人制度是当今高校亟待加强的主要工作。

工科学科是培养国家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新型工程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新工科机械类人才是国家建设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智能制造的重要途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建设需要高质量新工科人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工科研究生招生比例最大,新工科人才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关系着未来社会智能制造发展高度。服务于大学使命的高等教育到了创新创业时代,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塑造教育体系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2]。在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处在转型关键期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高素质工科人才,这既是我国实现智造强国战略的关键,也是提高工科学生政治素养和职业精神的主要责任。

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各自为政,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存在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学科德育资源不足、思想指导作用不显著、课程设置缺乏资源协同等现象,为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中,构建新工科融合贯通的教学模式,为建设智造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智力支持。

一、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专业培养与思政育人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由于现代大学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人才,因而高校里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使得社会行业科技与学科专业水平得到纵深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高校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忽视人文素养发展,限制学术思维和学术道德缺失的现象时常出现。与此同时,教师往往对学生课业进展较为关注,忽略了对其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从而不利于对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素养需求。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学生增长迅速、思政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学校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思政教师队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现实情况[3]。而且,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传统的“知识点说教式”课堂思政教育形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群体。

面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应富有时代新鲜感和活力的要求,既要尊重专业知识学习也要遵循思政教育的普遍规律,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融合的现状,采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从而提高培养质量水平,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因此,面对社会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新工科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工科学科德育的融合贯通理念,通过挖掘课程内涵思政元素,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正能量等内容引入专业课堂开展学科德育教学模式。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全面实现学科课程育人(育德、育智)。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高校应具备德育“大熔炉”的合力功能,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引领、通识教育课程根植理想信念、专业课程同频共振的三位一体高校学科德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努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最终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4]。课堂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应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5]。

(二)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优势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就是挖掘各门课程涵盖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成长奠定基础。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此背景下,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既是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工科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面对国家的新工科建设需求,高校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创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培养模式,强化大思政理念,立足顶层设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优化配置校内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培育有情怀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合理制定教学考核机制,挖掘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和质量品牌,以期切实提高未来新工科人才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精神,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新工科的课程思政就应该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以及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新技术产业精心布局新工科,潜心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努力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高校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高校工科机械专业人才质量影响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智能制造的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等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专业育人”的融合贯通课程教学体系

(一)坚持顶层设计“三全育人”机制

总之,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课程思政学科德育模式兼顾了普及性和效率性,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实践意义。新工科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再生产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将毕业要求的培养要求与课程体系相关联,把课程思政元素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目标、过程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保障、师资队伍等融入育人功能的机制体制,实现专业育人和道德育才的统一,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局面。架设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志愿服务等,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德育氛围,重视对人文精神素养和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授,向学生传授富有民族精神的工德融合素质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