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策略探析

作者: 范一强 张懿奕

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策略探析0

摘  要:研讨式教学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也陆续在一些课程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方法。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围绕设定的话题范围,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较为自由的研讨。然而,在研讨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通用的方法体系。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考试方法在研讨式教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中已经不再适用,无法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独立思考和创新等能力进行考察。文章基于作者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听课记录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内容以及评价策略方法,以期对未来研讨式教学的广泛推广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学业评价;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82-04

Abstract: Seminar teaching originated in Germany in the 18th century.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universities have introduced seminar teaching methods in lots of courses. With the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lassroom is given to th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can conduct discussions freely about the designated topic with the guidance from the teacher.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seminar teaching, how to effectively evaluat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methods are no longer applicable in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 seminar teaching,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examin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teamwork,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Based on the authors' records of the seminar teaching conducted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study summarized and proposes a set of systematic seminar teaching students' academic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evaluation strategy methods. This study could be of som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eminar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eminar teaching; academic evaluation; teaching mode

研讨式教学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其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创造的诘问教学法[2]。研讨式教学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具有显著区别,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在课下进行基础背景知识的学习,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围绕某一话题充分展开研讨,由学生主导课程的进行,授课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讨论话题的设定、研讨过程中的引导、加以总结、鼓励/激励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等工作。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研讨式教学领域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3-4]。然而,在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则尚未有较为统一的看法。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考察什么内容,二是如何进行考察。研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授课式教学的考察方式主要以作业和考试为主,在研讨式教学中的学生学业考察,不仅涉及到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还需要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因素进行考察,难以用单一方法,如考试、课程报告等进行有效衡量[4-5]。国内外相关专家在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方法领域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提出了研讨式教学的及时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方法[6-7],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针对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业评价的策略方法问题,本文首先从考察内容方面,提出了对学生从基础知识掌握、沟通交流能力、研讨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此外,在具体的考察方法上,本文也提出了通过学生的预习报告、研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学生自评/互评等方面进行及时考察和向学生反馈的学业评价策略。本文所提出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策略体系,对相关院校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研讨式教学的评价内容

在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内容相较于传统授课式的教学方法,其考察内容更为宽泛,除了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考察外,还需要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此外,还需要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适度的创造能力。

本节将重点讨论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应该考察学生哪些方面的学习成果,并在后面重点讨论如何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考察的具体方法。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业的考察方法,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研讨式教学过程中,从基本教学策略上看,学生应当在研讨教学课之前就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的基础知识准备,才能具备在研讨课上针对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基本知识储备。因此,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首先应当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从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本人发言或就他人的发言进行研讨的表现来判断,此外,根据需要还可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报告或在课程开始时进行预习小测验等。

第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往往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也需要进行重点考察。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考察,主要考察内容往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和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学生在研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授课教师对这方面的考察可以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进行评价判断。2. 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考察不仅仅要考察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甚至更为重要,因此,在学生学业评价中,还需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具有有效倾听和理解他人(包括教师)观点的能力。3. 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基本礼仪。礼仪在沟通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当培养和考察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行为礼仪,包括尊重并能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强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

第三,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在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学生应当就某一讨论的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寻找答案。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考察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对研讨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即学生能够通过研讨式教学,一方面能够在研讨过程中通过理解和讨论他人的观点,最终完善(或者完全改变)自己对某一知识的观点或理解,一方面能够解决自己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分析和整合能力的考察,主要可以通过研讨过程中学生的论点变化以及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等进行考察。

第四,学生的独立见解和适度的创造性。在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考察过程中,还应该关注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适度创新能力,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应该形成对某一知识点的独立见解,而不是完全生硬照搬书中(或学习材料中)的知识与观点,同时,学生的独立见解也可能表现在针对他人发言的讨论过程中。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的适度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应当不只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人见解上,更应该建立在学生的个人见解加上研讨过程中所吸收的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此项内容的考察,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和讨论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图1展示了本文探讨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

首先,应当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实施课堂研讨式教学的基础,对于研讨式教学方法来说,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当大部分转移到课下进行,即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等方法掌握所需要讨论话题的基础内容,从而能够实现将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留给课堂研讨过程。

其次,应当包括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前文也提到,研讨式教学的重要培养内容之一是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培养学生发言时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与思辨能力,因此,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考察也是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三,需要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够通过其他同学的发言或讨论接触到很多围绕讨论话题的新知识和新观念,而能否对这些新知识和新观点进行分析和整合则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还需要考察学生的独立见解和适度创造的能力。高效的研讨式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他人的观点,而是能够通过对知识和他人观点的分析整合,提出自己的具有较为完善论据支撑的观点或看法,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见解和适度的创造性,因而,这同时也是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着重进行考察的。

二、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方法

上文较为详细的列举了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然而,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些内容的评价往往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在国内外部分高校的听课学习以及自身的研讨式教学实践,提出了以本节内容为核心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策略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策略,可以对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业进行量化评价,其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研讨式教学的课前准备与评价

为了对研讨式教学实践中的学生学业进行评价,需要在研讨课开始前就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为学生的准备工作和教师的准备工作。

在学生的准备工作方面,首先需要通过预习自学的方法,掌握授课教师所指定讨论话题的基础知识内容,为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在预习过程的考察方式上,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前(不晚于开课前24小时)提交报告/讨论提纲,以反映学生对讨论内容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讨论课开始前就进行充分的背景知识自主学习准备,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提交简短的报告或者拟研讨内容的提纲。

在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具有以下的几点作用:1. 促进学生学习和了解研讨课中将要讨论内容的知识背景,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基础知识准备,还有可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这都为课堂上研讨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准备;2. 指导老师通过学生提交的简短预习报告或讨论提纲,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有助于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引导或直接参与讨论;3. 将简单知识点的学习转移到课下,研讨课上可以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4. 学生在此过程对讨论内容和话题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在讨论过程中不至于“冷场”,提升了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