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耿计彪 于文勇 赵薇 唐彤彤 孙悦摘 要:在传统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体在台上面面俱到地讲授,学生充当“观众”在台下兴致缺缺地跟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提出,既修正和弥补了传统式教学的不足,又继承和发展了讨论式教学与对分课堂的优势。真正实现教师从“演员”向“导演”的转变,学生从“观众”向“演员”的跨越。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让学生获得思辨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隔堂讨论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即课上教师教授重点,课下学生扩充知识,隔堂师生讨论上节课的成果。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互动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教学方法;隔堂讨论;操作过程;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11-04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teacher as the main body on the stage to teach everything, students as "audience" in the audience to follow.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dull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good. The proposal of "discussion in separate classrooms" teaching not only corrects and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but also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advantages of discussion mode teaching and divided class. Now the teacher changes from "actor" to "director", students from "audience" to "actor". The essence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gain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learn independently. The "discussion in separate classrooms" Teaching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basic links: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key points in class; students expand their knowledge after class; students and teachers discuss the results in next class. The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lies in that it is based on students, supplemented by teachers,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common improvement.
Keywords: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in separate classrooms; operating procedure; method evaluation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方法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风向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1],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各国均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2]。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高等教育必然会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大众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教书和育人的核心场所,它发挥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开启智慧的多种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3],“教授法”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加之我国生源多,高校少,资源贫,一时难以改变课堂“教授法”的主导地位。冲破原有的框架,构建教学新模式,在现阶段,是我国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以授法,难在教法。面对中国及国际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工作者们正在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在传统教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教育改革的背景,对教育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相继提出了讨论式教学、对分课堂等一系列教学新模式[4]。其中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当属“隔堂讨论式”教学,它体现了教授法、讨论法、交互学习法三者的有机结合。该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一半的时间分给教师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另一半时间分给学生讨论发言,且中间分隔开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内化吸收、拓展学习。“分”中带“合”正是“隔堂讨论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不同之处,也是创新所在[5]。“隔堂讨论式”教学给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种改革教学方法的新思考,有望成为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探索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在后世教育家们的推陈出新下逐渐发展成了如今的传统教育模式。它起源悠久,影响深远,在科学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能够迅速培养出大批知识型人才,其历史功绩毋庸置疑。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这种培育人才的模式逐渐暴露出的弊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1. 程序化教学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的影响,课时安排和教案总是束缚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导致老师不愿多讲,不能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教师讲课总是以传统讲授法为依托,过度于依赖教材,并在解释定义、推导定理和板书演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种方式下使用各种教学策略都需要引导学生配合,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所学知识,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存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教师讲课思路脱轨,跟不上课堂节奏,容易放弃课堂学习,从而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积极性[6]。特别是在大学,紧促的课时安排,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大学惯有的沉闷的学习氛围,很难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学生奇思妙想的提问,更没有老师妙语连珠的解答,师生间的关系微弱,互动少之又少。
2. 统一化教学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在长期的现代化教育实践工作中证实,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在培养新人的任务上,应辩证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掘各个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将因材施教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当世的教育教学仍然有深刻的作用。“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教育案例更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化、程序化的,面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产生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3. 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伊·安·凯洛夫发明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知识,该方式自创立以来一直饱受批判,然而现如今无论是在高中时代还是大学时代,大部分学生仍是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获得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独自占有讲台,成为课堂的核心人物,知识在教学任务中以最快的进度被教授完毕[7],老师都会说类似于“回归课本”“以课文为标准”这样的话;他们视课本为金科玉律,将课本的内容事无巨细地搬到电子课件上,然后逐字逐句进行讲授。教育者们认为自己讲的越多越细,学生的水平也会随之呈正比例上涨。当前,“老师随堂讲、学生随时记”的教学模式逐渐在大学课堂上消失。学生放弃笔记,拷贝和用手机拍摄老师的课件以及微课学习已成为目前大学课堂极为广泛且普遍的现象,至于课堂上拷贝或用手机拍摄的电子课件,学生在课后是否会认真学习则不可得知[8]。伴随着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缺点逐一暴露。这种重灌输的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使学生无从下口,导致学生对知识只是浅尝辄止,不能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很难产生创新的火花。
(二)“讨论式”教学的出现
“讨论式”教学是近几年新兴起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9]。
“讨论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一性、枯燥性的弊端,增添了更多的交互性、趣味性,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以及思维活跃性与创新性的培养,使其一出现就在教学改革中备受青睐。该方法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增强主体参与教学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能动性[10]。“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交互式学习,将教师的“独白”变为师生“对话”,使课堂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的阵地,为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思辨与创新能力,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11]。
“讨论式”教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配合度不够。其次,学生的个人知识储备存在较大差异,储备能力不足,讨论不到重点。最后,老师对于课堂讨论环节的把控不足,学生过度讨论或假装讨论,借机偷懒,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综上来看,“讨论式”教学只能算作是对传统式教学的粗略改进与提升。
(三)“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提出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先发起和推广了“对分课堂”[12]。因其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且有效融合了教授式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已成为当前国内教育者关注度较高的教学模式之一[13]。其教学思路是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结合起来,分配课堂时间的一半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14]。
对分课堂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即教授-内化-讨论[15]。主要包括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当堂对分是指对分课堂的这三个环节在一次课内完成。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一个概念或理论后,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分享一下心得。而隔堂对分的教授和内化与讨论发生在前后两次课。即在本次课讨论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 这种有所准备的课堂讨论也使得讨论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16]。通过近几年在各大高校的实践来看,当堂对分容易出现老师讲授后,由于讨论时间过短、学生理解不够而导致的无问可提、无论可讨的尴尬局面。于是,隔堂对分的优势就逐渐显露出来[17]。
“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核心基本步骤仍是教授-内化-讨论。并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各自具有的特征,形成合理、灵活、可操作的对分设计[18]。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教授和内化与讨论分属两次课。教师在第一次课教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布置课后拓展内容,课下,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扩充学习。一周后,下一次上课时,学生都是有备而来,避免了形式上的讨论和无论可讨的尴尬局面。明显提高了课堂讨论的效率和质量,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得到增强[19]。可以说,“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提出,凝合了教授和讨论的优势,为整个教育界增添了一份新生力量,让学习充满活力。
二、“隔堂讨论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课上教师教授重点
以一节两节连堂,共90分钟的大学课程为例,第一节课老师首先需要将“隔堂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告知学生[20]。特别是操作过程,并完成分组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第二节课,讲授第一节课的内容。教师需要注意的是45分钟对于一节课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讲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构建起基本的知识框架。在下课之前,将拓展学习的学习材料推荐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以及预习内容。
(二)课下学生扩充知识
学生根据老师的材料拓展学习,也可以自己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准备下一次课要讨论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提升讨论质量。避免出现脑袋空空,无论可讨的尴尬局面。
(三)隔堂师生讨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