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
作者: 朱涛 柳静 卢光义 刘瑞芳摘 要:结合我校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从生态学的课程本质和发展规律、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对河南城建学院生态学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思路与举措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生态学课程十二章所涉及到的专业内容的潜心研究及思政教育内容的发掘,发挥生态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育人作用。通过初步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实践表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不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学生能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也期望本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175-04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olleg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advanced applied talents with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measur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ject of Ecology course i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law of ecology course,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rough the painstaking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s involved in Chapter 12 of Ecolog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ull play is given 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cology course.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teaching reform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it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will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employment, Provide strong support, and students can firmly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rrect ideological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college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Ecology;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就点明了才识与德行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众多高校也倡导“百年大计,育人根本”,所以高校要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1]。而推行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促进高校学生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素质的时代新青年[2]。本文通过对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探索,必要部分进行举例,抛砖引玉,希望能够为新形势下的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校1984年设立环境保护专业,设置生态学专业基础课,目前生态学是我校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团队以学习通和MOOC平台为依托,建设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先后建设申报生态学校级网络课程和环境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利用课程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尝试,教学效果突出。
一、生态学的课程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课程本质
本校生态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第四版),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3]。本教材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一些生态学基础性的常识;第2章是生物与环境,主要讲述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第3章至第5章主要讲述种群生态学;第6章至第7章主要讲述群落生态学;第8章至第11章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生态学;第12章至第15章主要讲述应用生态学[3]。该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旨在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以及新时期网络学习的习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适时融入对高等教育学生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规律
生态学家E. P. Odum一度将生态学定义为“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并认为生态学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3]。专业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体,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在高校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就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态学的课堂教学中。
在生态学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努力将专业知识与当前国家的政策和环境问题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从而达到寓思政教育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既是身为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是生态学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本课程的发展始终坚持“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始终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所服务”的发展理念。依托相应的课程平台,以系列微课的形式进行生态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探讨不同层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生态学中相关理论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最终,力求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态学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意识。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指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2]。课程思政是隐形课程,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是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过程[1]。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生态学的专业知识教学之中,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高质量教育。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最有力的教学改革举措,也初步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推进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学课程思想建设改革和创新模式的要求、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3]。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所以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教学团队在生态学的课程教学中要紧抓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与时俱进,随时关注生态学课程思想政治的改革,巩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一)落实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含生态学的课时数被削减。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立足于立德树人,但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仍难以在有限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果的教书育人,而学生也无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掌握专业知识和养成思想价值观,且教师与学生交流也更多地局限于课堂之上,无法及时有效地关注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专业问题。会使部分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会对未来发展产生迷茫感,进而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由线上自主学习以及线下积极探究为主,线上网络教学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线下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因材施教[4]。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生态学传统的灌输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要求,其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下,本学院的生态学课程信息化资源完备,并以课程思政为中心全面开展生态学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团队以学习通和MOOC平台为依托,建设较完善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先后建设申报生态学校级网络课程和环境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资源共享课程。
(二)提升专业认知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有学者提出了“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理念[5]。这对我们生态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
在探索生态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环境教学内容入手,以生态学的专业内容为出发点,充分挖掘环境的特点,即注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从近年来国家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等观念出发,来寻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高校课堂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培养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6]。
第1章为绪论,主要研究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历史沿革、生态学形成和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生态学的任务等方面。谈到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结合美丽中国的相关资源,讲解中国古人在《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对生物与环境的论述,二十四节气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大豆的国家[7],强调生态学的学习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举措,凸显生态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第2章为生物与环境,主要学习环境的概念、生态因子的定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如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面对不同因子的适应,大框架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案例结合点,来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先民的二十四节气和“数九歌”,同时,应鼓励学生当外界环境变化时,要积极主动去适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逆境中积极进取;此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讲很多学者和英雄的故事,比如讲一个好榜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榜样的力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为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奋斗[8]。
第3章至第5章为种群生态学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种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种群调节、种群增长模型和生活史等相关知识点。如生活史对策中能量分配与权衡和种内种间关系等等,这一部分应当将生态学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例如种群调节与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调控结合起来。此外,它还表明并展示了我国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人口生育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此外,还有将动物的生活史引申到人类生活史的反思,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进行人生价值的探讨[8]。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