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理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作者: 李建 孙璥 张蕊

摘  要:应用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存在初设、成长和衰弱的生命周期。面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提高组织生存适切性,组织变革十分必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燎原之势,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普遍存在顶层设计缺少系统性、平台资源整合不充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术研究缺少活跃度、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了组织变革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注重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丰富资金来源、加强学术研究、浓郁文化氛围,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组织变革;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27-05

Abstract: Clinic universities are organizations that train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there is a life cycle of initial establishment, growth, and decline. Fac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reform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survival. Under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ve become a starting point. In term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at clinic universities, they lack systematic top-level design, 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investment, academ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or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ay atten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diversity of the sources of funds, enhance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enrichment of the culture are the necessary choices for clinic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 organizational change; clinic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ies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教育强国向现代高等教育强国全面跨越的战略转型期,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公报数据,2018年新增的本科院校总量占我国本科院校总量比例已达到50%以上,其在培育、创造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等方面已经充分发挥了难以取代的重要功能,为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中国创新发展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创新型创业社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郁,革新创业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打造创新升级版,推动科技创业高质量快速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创业人才,对于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有着重大意义。面对当前形势,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不二选择。应用型本科学校是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同时肩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大任务。然而,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阻碍了其使命的彰显。为此,用伯顿克拉克的组织与变革理论改革了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在知识、课程、团队合作等层面,围绕着强大的技术驾驭核心、开阔的未来发展外围空间、多样的人才资助基地、活跃的科研心脏地带、高度整合的创新文化等五大核心要求,探索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组织变革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耦合

(一)组织变革理论的核心要义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创业型大学校园可以“凭它自己的力量,主动地探讨怎样在干好它的各项事业中革新。它要求在社会组织特征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以期在将来取得更有前景的趋势。”即形成强大的驾驭内核,扩大发展外层,形成多样化的资助阵地,激活科研心脏地带,形成统一的创新性文化。而一个强大的驾驭内核既应该包含中心行政管理团体和学系,也应该包含中心行政管理团体和学系,学校应该在运作过程中将创新性的管理价值观与原有的学术价值观相协调开来。而扩大的发展外层则是指创新型学校必须要超越老旧学校之间的界限,与校外的组织和群体联结起来从事知识转让,与工业联系起来筹集资金等。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是指创新型高校比非创新型高校更快地能够从多个途径得到资助扶持。一般来说,从政府部门得到资金是主渠道,除此之外,政府还可能通过研究委员会、工厂公司、慈善基金会、知识产权版税收入等渠道筹措资金。在一个创新型大学培育出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并且慢慢实现收入渠道多元化的时候,如果它的心脏地带还是处于旧学科和传统学系之中是不行的。“学校应该一个系接一个系,一个学院接一个学院地成为一个创业型单位,制定新的计划,建立新的关系”。创业型大学要在整个大学内开展一种变革文化,这样的信念首先要在心脏地带传播,再逐渐蔓延到外围,这样最终就会成为整个大学的文化。

(二)组织变革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价值耦合

在2014年9月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推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5月至2015年,中央层面已发布了至少二十二篇有关文件,鼓励创业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成果转化等工作迫在眉睫。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在组织层面上不断地寻找创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灵活地调动自己以应对日益多变的社会要求与挑战,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建设提供优秀人才支持。所以,应当进一步推进一般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强化落实国家创新能力核心驱动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性转变升级。

1. 从组织变革理论到创新创业教育

从克拉克的组织变革角度来看,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创新与创业教学必须强化创新理念,建立“一体化的创新文化”;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个强大的驾驭发展核心”;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实现“多元化资助基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框架和课程设置,“激活学术心脏”;开展多元化的实践合作,努力“拓宽发展外围”。而就目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在这些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应用型院校应充分利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机遇,通过岗位拓展与组织创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文化-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服务”交互链接,使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多种资源交互合作,形成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集成创新空间。

2.基于克拉克组织变革理论的五个核心要素分析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应用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一定要有一种强大的管理内核,而这个加强的管理内核就有潜力把创新的管理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融汇到一起,同时也通过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对创新创业教学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能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资助基地则是对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构建、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构建等方面的有力保证;一个激活的科研心脏地带,是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研究的重要专业组织,能促进创新创业学术水准,而更多的科研水准也能提供较多的资本支撑、更高水平的教师和很好的生源;一个整合的创业文化即创新创业改革理念,可有效提高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结合克拉克组织变革理论的基本特征分析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伯顿·克拉克博士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创新型学校可以凭其自身的能力,主动地探讨怎样在干好它的事务中创新。它寻求从社会组织特性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期在将来获得更有前景的发展态势。人们可以把一个经过调整自己机构内固有的运转体制,积极回应社会转型开展学术创新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准和综合能力的高校称为创新型高校。也就是说,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当纳入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型城市化建设,以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并与行业转变升级相匹配,以形成紧密衔接产业链发展、技术创新链条的课程与专业知识系统,通过岗位拓展和组织创新,把学科专业资源转变为学科专业资产,并充分运用学科专业资产所提供的发展资源,以完成新一轮更高水平地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克拉克认为要在整个大学形成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口头,应该得到学校人员和各个单位的认同和配合。而就目前来说,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偏颇理解

学校并不能完全科学定义创新创业的教育范畴,正确掌握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含义,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进行融合,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来领导创新创业教育,导致高校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文化,工作推进缓慢。

2. 过分追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

随着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化评价,一般认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把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职业培训等视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把大学生就业率视为评价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准则;教师对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掌握不够精准,存在着盲目、简单、机械的特点。有些人还有功利化思维,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么开企业赚钱,这样的理念不纠正,会严重影响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3.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

由于理念不够深入,高校有关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在激励制度和对外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合力,也就是学校部门合作制度与政校行企合作制度尚未建立有效衔接(学校合作机制包括变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和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机制,政治学校行企合作机制包括与政府部门合作,与产业公司合作和探索政治学校行企合作机制)最终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不力。

(二)科技创业教育管理职责分散

1. 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不完善

创新与创业教育需要一种“强大的驾驭核心”,也需要将包括中枢管理集体与高校中的其他科研机构和行政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但是现在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和团委等部门负责,教学单位具体负责执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种管理与教学泾渭分明的管理机制并不利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把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克拉克所说的“强有力的驾驭核心”还需要学校调整机制,增强部门合作与沟通。

2. 创新型高校在科技创业教育管理的表现形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