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教学及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夏秋 林政 卫东 王玉山 孙童摘 要:“双培计划”是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目标的举措之一,而双培生“基础有差距,成长有追求”的特质,决定他们需要得到有效的学业帮扶。中央财经大学顺势而为,从夯实基础和引领拓展入手,进行教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助推了双培生学业走向通顺、能力逐渐提升、追求有所回报,也带动全方位、双渠道、多层面学业帮扶的系统化进程。
关键词:双培计划;模式创新;学业帮扶;举措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034-04
Abstract: "Double Training Program" is one of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Plan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for the cross-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p in foundation and pursuit of growth" of double training students determine that they need to get effective academic assistanc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s taken advantage of the trend and started fro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and leading the expansion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ode. It has not only boosted the students' academic progress to be smooth, gradually improved their abilities and the pursuit paid off, but also drove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all-round, double-channel and multi-level academic support.
Keywords: Double Training Program; mode innovation; academic assistance; measures effects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了统筹首都高等教育资源、深化在京中央高等学校与市属高等学校合作共建机制、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等改革举措。2015年6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实施指导意见》,标志着“双培计划”的正式启动。“双培计划”主要通过“3+1”的模式进行学生培养,由市属高校负责招生,学生前三年在央属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最后一年回到学籍所在高校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提出“同等教育、特殊关怀”的培养理念,采用综合管理的模式推进了“双培计划”的落实,双培生编入专业学院学习,由特设的北京学院负责内外协调并提供发展支持。2015年9月至2021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共接受来自北京7所市属高校的学生774人,分别在5个双培学院开设的10个专业和方向接受培养,已有510人顺利完成修业课程并返回原校。根据双培生入校以来的实际状况,北京学院与各双培学院协同创新教学及管理模式,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业帮扶工作。
一、缘由
学业帮扶问题的提出,缘于双培生自身的鲜明特质。
(一)基础差距
基础差距是客观存在。不论是录取分数还是学习成绩,北京双培生较之于央属高校统招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据可比口径计算,2015年到2020年间,我校双培生的平均录取分数与统招本科生相比,累计每年的平均分差为72分,不同专业平均分差最大116.2分,最小47分;具体到不同年份,平均录取分差最大85.3分、最小59.3分,不同专业平均分差最大128.5分、最小36.5分。
已经结业的2015级、2016级、2017级三届双培生在校学习成绩显示,与统招本科生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课程的及格率和平均分落差还相当悬殊。372门课程的追踪调研显示,双培生累计平均期末考试成绩与统招本科生相比,课程及格率低8.9个百分点、平均分低9分;及格率和平均分低于本科生的课程比重分别为42.7%和89.8%。
(二)成长追求
成长追求是主观反映。无论是生长环境还是综合素养,北京双培生较之于其他地区统招生又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和家庭收入普遍位于全国平均水准之上,也高于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的北京市平均水平。与同期和相邻期的可比口径对照,双培生父母为大专以上的占比61.5%(硕士以上11.6%)①②,全国为13.9%(硕士以上0.6%),北京为48.1%(硕士以上9.5%)[1-2];双培生父母从事管理、技术、教育、文体工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一般工作的占比分别为50.1%和20.2%,全国的比重为9.7%和2.9%,北京为23%和12.2%[3];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双培生家庭为20 540元①,全国和北京经换算后分别为5 122元[4]和11 293元[5]。
自身的教育背景良好、学习态度明确、自我认知真实、未来期待向上。2015级到2020级的双培生,累计平均录取分数比所属高校本科生高出15.1分,最高平均分差达37.4分;2017级、2018级双培生入学前就读于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高中的比重分别为56%和74.3%①②,而他们中考时北京重点高中录取率分别为18.7%[6]和24.2%[7];2017级双培生希望通过学习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学业深造奠定基础、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比重均超过九成,明确选择继续深造的比重达83.6%(其中期待出国留学占19.8%)①;2018级双培生认为学习有意义的比重为87.9%(其中感觉到快乐的占65%),认为自己能力高出同龄人平均水平的前三选项是社会诚信度、包容性和同理心,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同龄人的前三选项是外语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全球化意识与国际视角,期望自己能获得硕士以上学历的比重高达97.9%(其中博士占35%)②。
二、举措
双培生的两大特质决定了他们需要得到有效的学业帮扶。首先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差距压力剧增,需要强化施教加以稳固;其次对未来发展追求较高,见多识广,心有不甘,需要有的放矢地给予引导。各双培学院和北京学院通过分析研究,找准症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双培计划”的教学及管理进行了系列创新。
(一)夯实知识基础
注重因材施教。一是完善培养方案,金融学院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了双培生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从紧跟金融行业发展新形势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入手,力求做到必修选修比例协调、学期学分分布均衡,专业特点更为明显。以2019级培养方案为例,专业选修课优化为专业进阶、专业拓展等模块,让学生拥有更为灵活的选课学习自主权,突出了个性化、差异化培养。二是调整课程配置,不少双培学院对课程配置进行了必要调整,如文化与传媒学院将部分对双培班学生难度较大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并聘请电影学院和印刷学院的教师增加了艺术、传媒等方向的课程。三是尝试差异教学,保险学院将原先与本科生同堂上课的部分专业课程逐渐调整为本科生和双培生分堂学习,为双培生跟上学习节奏提供了便利。四是体现特殊关怀,金融学院在坚持双培生与本院同学“共同选课、共同学习、共同考试”的基础上,根据课程难易程度灵活安排教学和辅导,使双培生既享有跟学院同学一起上课的体验,也享有单独授课辅导的机会。
实行多元教学。一是相关教师领衔,保险学院要求任课老师开展学情分析、调整教学内容,责成班主任重点关注学习成绩、提供学习指导,安排辅导员和班级工作助理召开班会、学习交流会进行深度访谈解答疑惑;会计学院为双培生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专业课师资;文化与传媒学院和金融学院为双培生配备了专业助教;商学院为双培班配备专职学术班主任(海外归来人才专任)和专职辅导员。二是朋辈交流推进,保险学院开展“保险学子联合攀登高峰”活动,为双培生匹配“登哥”“登姐”,指导新生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文化与传媒学院要求同专业二年级学生与双培班新生“结对子”,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学习帮扶和生活关心;金融学院安排高年级本科生对有难度的课程进行辅导,帮助双培生理解和掌握。三是本科同学指点,保险学院邀请本院同级学习成绩优异的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双培保险班开展互助研讨会、安排例题选讲、系统串讲等学业帮扶活动。四是班内互助成风,保险学院双培生班通过学业小组自发认领不同科目的复习任务,将课程核心、重点难点整理成资料在班内共享;还组建不同学习任务的微信群,督促同学们进行学习打卡分享成果;并形成了以学生党员为组长的帮扶小组,一对一帮扶学习落后同学。
运用正反激励。一是落实奖学金制度,通过发放奖学金的正向激励,以榜样效应引导其他双培生努力跟进。截止到2019-2020学年,荣获校级全面发展奖和北京学院院长奖的双培生分别为268人次和23人次;荣获校级和北京学院单项奖的双培生分别达396和1 350人次。二是实行学业警示制度。通过学业警示通报的反向激励,以马蝇效应鞭策后进双培生奋起直追。一方面,搭建双培学院与双培生家长的沟通平台,协同做好受到学业警示双培生的督促工作,有效推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北京学院每学期将双培生学业警示相关材料分寄给市属高校,让市属高校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加强共同督导,积极推进了双培生教育教学协同工作的不断深化。
创立定向补习。一是定向辅导,针对双培生不及格课程和数学类课程挂科较多的实际情况,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达到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要求,北京学院创立了加强班和辅导课形式的定向补习制度,从2017年开始实施。二是择期开课,每学期初,根据双培生学生课程统计资料,确定补习课程和时间,妥善安排开课事宜。截止到2021年6月,共计开班117个,涉及课程141门,718名学生1 055人次参加补习。三是实时掌控,为了确保定向补习的效果,北京学院进行全过程追踪管理,包括不合格学生统计、补习课程确定、授课教师落实、补习学时优化、学生出勤检查、学生评教考核、补习成绩汇总、补习工作总结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引领识能拓展
强化技能培训。文化与传媒学院多管齐下:一是采用“学术介入式”培养模式,教师挑选能力适合的双培生加入自身科研团队,通过科研介入提升教学的层次与水平;二是鼓励微电影创作,指导学生以资助和众筹两种方式进行了十余个微电影项目的摄制,感受制作和经营的过程;三是每年举办文化产业投融资模拟大赛,让大一大二同学参与并体验投融资的实际操作;四是开发“文化产业案例库”系列互联网产品,协助学生自主经营相关博客、微博账号与微信公众号,并要求双培生全员加入。
推广专业实践。通过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周末社会实践、主题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活动,助推双培生接触社会各界、融入专业领域。保险学院有64名双培生(占比83.1%)参加了2017年、2018年的暑期教学实践,分别在广东、浙江、陕西、山西等地的保险机构接受了专业培训。此外,还有不少双培生参加了国内外知名单位的专业实习,包括中央电视台、国际投资集团、京东和花旗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