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基建的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融合
作者: 秦先涛 刘志伟 游其勇 何翔 黎丹 张荣堂 李静
摘 要:为适应和服务新基建、新工科建设,从外因和内核两方面提出道桥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文章分析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的新特点,并总结新基建背景下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道桥工程;新基建;新工科;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7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and serve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hallenges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major from the external causes and core aspect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new engineering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major, then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new engineering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Road & Bridge Engineering;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New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2020年的“两会”上,“新基建”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包含了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对于道桥工程专业而言,相比于传统的铁路、公路、桥梁等老基建,新基建中融入了新信息技术革命,因此呼唤着新型产业技术人才。同时,为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教育部正稳步推进新工科建设。因此,在新基建布局发展之初,道桥工程专业建设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才能适应和服务未来新基建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探索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前瞻性,也是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方式和关键举措。
一、新基建对道桥工程专业提出的挑战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因此,新基建背景下道桥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体现在外因和内核两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老基建背景下,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专业课程均是材料与技术相对分离,这是符合当时时代特色且易于学生掌握的。然而,新基建时代,越来越多的建筑材料有着与之相匹配的建设技术,两者深度融合、相互依赖。(2)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随着BIM、3D打印、装配式建筑等新兴技术的逐步应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有序推进,道桥工程专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和要求迅速增大、增高,原有的单一化人才培养体系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基建时代的特征。
二、面向新基建的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的新特点
课程思政是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新工科建设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而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因此,在新基建背景下,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也呈现出新机遇和新体系的特点。
(一)新机遇: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
当前,我国道路、桥梁建设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新基建时代,我国交通事业必将经历从跟随到引领、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转变的窗口期和关键期。因此,道桥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具有良好的机遇期。
(二)新体系:复杂化、系统化
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新基建时代道桥工程将发生劳动力密集型的转变、施工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革新。因此,面向新基建的道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均面临复杂化、系统化方向的调整。
三、面向新基建的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
科建设的融合与优化
在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和新工科建设面临新机遇、新体系的特殊时间节点,传统的经验和方法受到了限制。因此,新基建背景下道桥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的更新融合、促进优化十分重要。
(一)凸显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引领地位
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的关键期,也是道桥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机遇期。新基建、新工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且随着行业技术装备的更新而不断调整,但始终要把课程思政贯穿其中,这就需要凸显出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引领地位。具体来看,在培养目标制定方面,要牢记“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思路,指导课程思政的总体布局。培养目标应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契合新工科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和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基础性的核心专业课以外,专业选修课应围绕新工科建设、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方向进行倾斜、优化。在教材推荐方面,优先选择国内优秀教材,特别是专业选修课教材,应注意把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工程囊括进去,弥补长期以来课程思政在教材内的劣势。
(二)强化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纽带作用
新基建是行业科技产业革命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适时强化课程思政的纽带作用,可促进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有机结合。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引入象征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建设成果;通过案例教学有意识地展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千吨级架桥一体机“昆仑号”、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国重器”,打破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严重依赖进口等旧观念,体现新基建时代我国道桥工程专业的实力与地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豪感。
(三)利用新工科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优化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良好融合一直是难点,新基建、新工科对道桥工程专业提出了技术、材料、信息、智能、创新等综合性要求,也对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横向对比,新工科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要求更广泛,换个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有了更多的切入点。因此,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通过学科竞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多种形式可促进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多元化融入。纵向对比,新工科将加速专业课的更迭进程。因此,根据新基建时代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利用我国道桥领域最新建设、科研成果可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
下面以道桥工程专业的隧道工程课程为例来说明新工科时代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优化。传统背景下对于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仅从内容上建立相互之间的逻辑结构显得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把课程思政放在引领地位、发挥其纽带作用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表1中按照隧道工程的课程内容,阐述了新基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的融合与优化具体思路。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期,道桥工程专业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等内外因素的挑战。因此,新基建时代道桥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具有良好的机遇期;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均面临复杂化、系统化方向的调整。在此背景下,道桥工程专业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和纽带作用,进而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优化,提升新基建时代道桥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大柱,彭亚萍,朱柳娟.《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2):158-160.
[2]鲁正,林嘉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以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36-144.
[3]彭亚萍,胡大柱,苟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128-132.
[4]袁军亭,宋秋红,张俊,等.《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41-42.
[5]贾致荣,张静.《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现代化,2020,7(50):161-16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