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 田小敏 杨忠 邵妍

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探究与实践0

摘  要:探索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顺利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文章从本专业学生特点、课程思政的内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054-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utomatic specialized courses,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right core values, and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e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ith patriotism and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In order to smoothly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we make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model; practical education; automation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目前国内高校面临重要挑战是如何响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传统的教学体系忽视学生德育培养,只注重灌输专业知识,导致培养的人才部分道德价值感较低,在工作中缺少担当和职业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发展中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是每门课程必须守好的“责任田”,专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大局观和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出既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又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书育人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教师的德育水准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开展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德育进行培养也是对教师自身的约束,只有师德优秀的教师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也是净化高校师资队伍的一种有效手段。

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进行新工科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自动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和设备的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生产组织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鉴于自动化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突出作用,在进行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格塑造、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培养出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德才兼备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自动化专业工科背景较强,涉及跨学科知识较多,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要求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以自动化专业课程现代控制理论为例,书中涉及较多矩阵运算,学生通常感觉枯燥失去自主学习意识,无法很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由于自动化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大部分专任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因此,当前自动化专业学生很多没有明确目标,动手能力差,心理成熟晚,造成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与社会脱节,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的对毕业生满意度情况来看,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等智育方面的表现很满意,对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持满意态度,意味着在德育的培养上,还有进步空间,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任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外,还应注意对学生智育能力的开发,尤其注意对工作岗位中必需的工匠精神的灌输,要引导学生端正不怕困难、勤奋刻苦的态度。生活和学习中都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很少有领域关注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德育达成度,教师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看待问题和考虑问题的思想态度关注过少,另外,学生因为进入大学后,由于不再像初高中阶段存在升学压力,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如今高校里面普遍存在学生出现缺勤严重、学生没有明确人生规划、得过且过的情况,而自动化专业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迫在眉睫。综上,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中要融入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有正确的爱国情怀、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的有用人才。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应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有清晰认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内涵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思政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展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教师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从形式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课程思政概念指的是高校通过思政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广义课程思政概念是除了思政课程外,高校寻求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施途径为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授课教师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方法,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概念范畴,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并最终实现协同效应,构造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三、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确定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要更加突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提出了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图2所示。图2中明确给出了自动化专业德育培养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修改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可以综合衡量学生德育的发展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系统进行准确衔接,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国家处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拥有拳拳赤子心,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所需行业,为祖国的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的这种主人翁意识,可以帮助其树立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具有优良品质、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对于祖国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当前传统教学模式集中在教师的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学生往往缺乏对自我学习的规划,教学得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向研究型、启发型、探索型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身正为范,以德施教,课堂上切实做好课程教学和思想引导工作,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中心,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切不可操之过急,让学生思想上产生逆反效果。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编写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教材,为综合衡量学生德育和智育发展情况,教师还应制定多元评价体系,改良传统评价体制,实现评价机制的立体化和全面化,将学生的思想态度、生活作风、团队协作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

(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抵御社会不良价值观及多元思潮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个人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市场调研、问卷收集、走访相关企业等了解并认识社会。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清晰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逻辑主线,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先进性、科学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设置必要的智育条件外,还应在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中设定德育条件,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在教学大纲制定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引进督导听课制,督促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贯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基本的为人处事道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根植于每位同学的脑海里,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丰富思政教学经验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其中薄弱的地方进行重点完善,确保思政元素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够自然地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时候不感到突兀,提升课堂思政教育的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