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

作者: 曹卫东 刘树堂 葛智 梁明 王磊

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0

摘  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讨在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典型章节内容蕴含的思政道理,确定四个思政要素,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思政;设计;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115-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Budget Estimate of Highway. Through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contained in typical chapter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determines f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design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cases, 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Budget Estimate of Highwa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design; teaching cases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颠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必须具有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必要、重要和迫切的工作。长期以来,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划分与教师分工不同等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政系列教师来承担,似乎与其他理论课、专业课教师的关系不大,从而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课程中出现关注不充分和不自觉的现象,个别甚至起到了反作用[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次讲话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做了再次强调,凸显了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经验及总结,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重要讲话精神,依据教育部 2020 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并在参阅有关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基础上[3-7],挖掘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中隐含的思政要素,策划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可为相关及类似专业的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是高等院校土木类与交通运输类专业(如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与交通工程等专业方向),为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现代土木工程师而开设的必修课,更是管理类(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8]。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施工过程组织原理;(3)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网络计划技术;(5)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组织设计;(6)公路工程定额;(7)公路工程概预算。

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与概预算文件的编制原理与方法,为将来从事交通基础设施与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与工程造价咨询等工作及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思政设计原则与要素挖掘

(一)思政设计与教学原则

1. 思政内容与理论及专业内容有机融合

教案准备过程中首先要研究透彻理论教学内容与其背后隐含的思政要素,通过提炼加工形成思政内容与教学案例,然后在结构上巧妙构思,务必做到二者浑然一体,逻辑自然,不突兀、不僵硬,同时还不能压缩专业内容。

2. 课程思政教学恰当得体

课程思政教学要遵循教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将相关的思政内容生搬硬套,更不要一味说教与宣传,而是在讲解相关理论及专业内容时自然流露,思路顺畅自然,让学生感觉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理想与信念、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等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做到教学育人“润物细无声”。

(二)思政要素挖掘

依据上述思政设计与教学原则,结合本课程相关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与隐含的思政内容,挖掘并确定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奋斗精神”“学习大国工匠精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职业精神”“加强学生工程管理制度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心清气正的工作作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四个思政要素,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融合设计见表1。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根据表1给出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内容,设计了四个思政教学案例,具体内容如下。

(一)绪论中的思政案例

绪论中要求学生掌握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其中,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程序中首要的环节,是基本建设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首先讲解可行性研究的概念与内涵。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工程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研究某一项目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否可能办到;二是研究完成某一项目需要采用什么技术。这与一个国家及地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相关。由此导入我国的一些超级工程与创造奇迹的工程,如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青藏铁路,同时展望我国未来的超级工程规划,如渤海湾通道、台湾海峡通道等,重点介绍这些工程的技术难度、可行性研究过程与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

然后重点讲解港珠澳大桥攻克了哪些世界级技术难题,取得了哪些开创性的成果,随后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这些话语振奋人心,激励学子奋发向上,永攀科技高峰。

接下来再介绍京沪高铁与青藏铁路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历程。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也是中国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它构建了中国高铁标准体系与技术体系,支撑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打造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中国高铁品牌。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从1994年12月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到2006年2月国务院第126次常务会议批准立项,其可行性研究工作开展了12年之久,其中的技术研究焦点是关于高速轮轨与高速磁悬浮技术的论证。选择磁悬浮就意味着技术垄断,世界上主要是德国与日本搞磁悬浮,而且两者还完全不兼容。这点不像高速轮轨技术,可以选择多家公司。实际上我国通过自主研发及引进吸收,最终采取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轮轨技术。实践证明,我国开创的高速轮轨技术完全达到了快速、安全、舒适的目标,且比磁悬浮技术节约了近2 000亿元人民币。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经过八年的可行性研究及十几年的科研与试验,青藏铁路建设团队攻坚克难,2006年全线开通运营。

最后给学生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与分析。这些超级工程与创造奇迹的工程是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团结奋进的力量,是新时代大学生值得自豪与学习的奋斗精神。通过相关工程图片展示、技术剖析与技术可行性研究历程的讲解,可极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奋斗精神。

(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思政案例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即质量的保证体系与控制措施等。以工程质量为切入点,引入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与先决性。公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它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地位,尤其当前正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工程建设已进入高品质化阶段。顺接教导学生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工作行为上高度重视,控制工程质量,学习大国工匠精神,精工细作,树立“精品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

首先通过图片、数字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由于工程质量问题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事故,这里仅列举几个例子:如2007年凤凰沱江大桥在拆脚手架时轰然倒塌,造成64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4 000多万元;同年的广东九江大桥遭运沙船撞击垮塌,造成9死2伤;2009年湖南株洲某高架桥坍塌,事故导致9人死亡,16人受伤,24辆汽车损毁的惨剧;2018年意大利西北部海滨城市热那亚莫兰蒂大桥一截长200 m的桥身在暴风雨中发生垮塌,事故共导致43人死亡,多人重伤,当地600余人被迫转移安置;今年5月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12号地铁线的一段高架轨道发生坍塌,多节车厢从坍塌处坠落,已造成至少25人死亡80人受伤。这些中外的重大工程事故除了设计、施工管理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外,工程质量应是不可回避的主要原因,它们给公众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需要同学们反思、警醒,提醒学生将来作为科技人员、工程人员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程质量意识。

然后讲解如何保证与做到工程的质量,如何打造精品工程。引入“大国工匠精神”,向大师与工匠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首先给学生介绍工匠精神是什么。它的内涵包括一是不忘初心,无愧天地。好的工匠作品不只是在于发挥技艺,更是淬炼心性和人品;二是用心秉承,砥砺创新,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指出当前社会存在人心浮躁的不良现象,告诫学生要克服心浮气躁,静心学习,刻苦钻研理论与专业知识,维护工匠精神。

最后,给学生历数我国一些著名的能工巧匠及作品,比如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隋朝工匠李春,新中国桥梁大师茅以升等,重点介绍我国的赵州桥、钱塘江大桥等享誉世界的高品质、巧工艺的伟大工程作品,它们都曾达到了辉煌的世界高度。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继承与发扬工匠精神,把将来参与及自己承担的工程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三)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管理中的思政案例

现场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之一,它是保证工程按照计划保质保量、按期完工,而且工程费用较省的重要手段。现场管理涉及到建设方、施工方、投资方、设计方与社会监督,同学们将来无论作为现场管理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手中掌握或多或少的权力,如何在工程现场管理中做到心清气正,有效管理呢?以此引入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培养学生处理好制度与权力的关系,引领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自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