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法刍议

作者: 侯祎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法刍议0

摘  要: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要求高的工作。文章对如何开展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探讨,主要内容有组建心理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9-0089-04

Abstract: The mental health work of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s students is a systematic and professional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carry out the mental health work of students in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ies. The main contents were as followed: setting up the organ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work, making clear the key points of mental health work,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organizing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activities, and carrying out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

Keyword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s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orking methods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如何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积极探讨的议题[1]。公安院校担负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培养公安事业接班人、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大责任[2]。其培养的警察人才,需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职责,其工作的危险性、复杂性、艰苦性,对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心理品质的塑造需要漫长的养成过程。重视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首先,对于“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其次,具有从人才培养的上游环节提升警察队伍心理素质水平的作用;此外,也是公安院校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基本要求[5]。公安院校由于特殊的生活学习环境与管理制度,与地方大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研究适应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公安院校心理工作实践与调查结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组建专门的心理工作组织机构

集中统一的组织机构是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公安院校可依托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建专门的心理工作组织机构,由学校主抓学生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统筹领导,各学院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成立“校相关负责人—院系相关负责人—心理学专业人员及政工干部—大学生心理委员”四级心理工作体系。具体而言,先以学员队为单位,抽选愿意服务同学的大学生心理委员成立一级小组(最好遵循自愿的原则),一级小组的主要职能为宣传心理工作方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观察、反映身边同学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帮助策划组织符合公安院校大学生特点的心理活动方案等;二级小组,主要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政工干部组成,主要作用为观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他相关人员一起探讨制定具体的心理工作活动方案,推进心理活动有效开展。此外,可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作用,如通过结对子,使心理学专业人员与各学员队定点联系,具体指导、开展一些小范围的心理活动,以增强联系的紧密性与互动的有效性;位于第三级的院系相关负责人,需定期召开会议,商讨、部署、总结相关工作,在一、二两级反映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大家的讨论,最终确定心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位于第四级的校相关负责人,主要负责提出心理工作的目标及方向、定期听取各部系的汇报、协调学院各部系相关资源。

二、明确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有针对性,要想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知道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要有的放矢,即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把握。

(一)个体心理问题

个体心理问题,是指单个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现,对于甄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掌握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心理量表筛查。通过心理学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2)访谈筛查。心理工作人员通过找学生谈心,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其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心理工作人员主动找学生谈心本身就体现出一种情感关怀,能提高学生的被重视感,拉近二者的心理距离;(3)学生报告。学生主动求助,反映自己存在的问题;(4)他人观察。同学、队干部或老师通过观察,发现报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群体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指公安院校大学生表现出的具有群体倾向的心理问题。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现,对于从宏观角度把握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的群体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获得。例如笔者曾以421名公安院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维度及其项目构成,具体情况见表1[6]。由表1可知,调查样本中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能够较好地被8个因素所揭示,共解释总方差的61.032%。即表1中的因素和项目可以解释调查样本的心理压力的61.032%的来源。由表1可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困难。该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感觉到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具体表现为感觉“课程繁重”“学习没动力”“学习重点不明显”“学习节奏紧张”“丧失了学习兴趣”,或者是有来自“毕业论文”的压力。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上有待提高,比如某些专业的专业课集中在大三、大四上,有时排课过于拥挤,使学生感觉负荷过大、节奏紧张,还有的课程在内容和教学组织方面重点不突出,使学生感觉抓不住重点。此外,由于公安院校属于行业院校,就业率有一定的保障,因此有些学生会有进入保险箱的懈怠意识,认为只要及格过关就可以,丧失了学习动力和兴趣;第二,担心职业发展。警察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强、危险性高、专业性强的职业。因此很多公安院校大学生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感到担忧,比如“担心业务技能、综合素质不能满足未来警队的要求”“对未来的发展比较迷茫,缺乏人生规划”“对工作没有准备充分”“担心自己所学的与以后工作上的东西脱节”等;第三,学习的低效能感,是指学生感觉自己学习效率低,感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丰富”“业务技能不够熟悉”“没有学到想学的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外知识掌握太少,知识面太窄”等。这方面需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去剖析原因;第四,生活方面的压力。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感觉“学校活动太少”“生活方式过于单调”“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事情繁杂,琐事太多”等;第五,恋爱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压力主要存在于,感觉“学校对男女交往限制太多”“异地恋,感情容易淡漠”“渴望美好的恋爱”“与异性交往太少”“异地恋牵扯了较多精力”等;第六,基础课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公安院校大学生反映在一些基础课学习上有很大的压力,例如“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这几门是被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感觉压力大的学习科目;第七,自我不满意感。此外,被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还有部分来自于自我不满意感,这种不满意感主要表现为,“自我要求高,有点完美主义倾向”“竞争压力大,同学都很优秀”“远离家乡,不能很好地照顾亲人”等;第八,受限感。具体表现为“存在经济压力”“管理太严”“恋爱谈得不顺利”。

在调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和来源后,心理工作人员就可以针对每个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或改良方法。如结合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恋爱观,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可以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的职业发展困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岗位分析,请警队优秀警员来校交流等方式改善其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压力和困惑,另一方面应合理设置培养大纲与课程内容,通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度等。

三、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接触、观察以及参加一些活动的感受,作者发现目前还有很多人对心理问题存在着认知偏差,如有人喜欢轻易的给别人扣“心理有病”的帽子,还有人害怕被别人带上“心理有病”的帽子。导致的结果是把心理问题妖魔化。很多公安院校大学生害怕被人歧视,不敢寻求心理帮助,即使寻求心理帮助,也是偷偷摸摸的,存在很大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心理疾病的诊断具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大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问题都是成长性问题,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个体资源不足与应对外界要求时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增长见识、增长本领。该过程耗费心力,经常伴随着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但绝大部分人是具备自我成长能力的,通过努力是能顺利度过、跨越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有些人可能磕磕绊绊,心理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艰难的时刻,扶他们一把、支持他们一把,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此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严重者,应当及时送交专业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因此,普及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让大家能客观地看待、分辨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前提。

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7]。公安院校心理健康工作可以结合上述方法,通过开展教育培训、讲座、制作宣传展板、散发宣传页等形式进行。此外,要注重提升学生管理人员及心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否则容易将错误的观念投射到学生身上,恶化问题。

四、组织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

广义上讲,一切有益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因此,要想组织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首先要调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笔者曾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开展过相关的质化访谈,有的学生谈到“学校社团太少、娱乐活动太少”;还有的学生谈到“目前参加的活动很多时候都是队里指派的,没有兴趣也得参加,因为和队里的考核挂钩”;还有的认为“管理太严、太刻板,自己支配时间太少,想去图书馆看书都没时间”。建议给公安院校大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给予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设置英语角,为大家提供一个练习英语的机会;组建不同兴趣和特长俱乐部,如乐队、话剧社、舞蹈队等;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化沙龙,组织公安院校大学生外出参观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还可以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此外,还可将前面调查获得的一些压力问题,如“基础课学习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公安院校生该不该恋爱”“我的职业规划”等主题,以辩论赛、征文、演讲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广泛探讨,让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思辨中寻找答案、辨析是非,既在参与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又获得了认知上的升华。此外,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开展的文娱活动,应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通过提高活动的质量和趣味来吸引公安院校大学生。

其次,也要注重从管理层制定一些调动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性的措施。比如有些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强,认为“学的好、学的坏,结果都是一样的,反正毕业分配结果差不多”,很多人刚入学时还抱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是被一些“老乡”“过来人”灌输了消极思想后也变得逐渐懈怠。因此,在公安院校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让优秀公安院校大学生、优秀毕业生为入学新生作报告(小规模效果更佳,可更好地互动交流、答疑),用正确的价值观占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此外,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为表现优异的公安院校大学生颁发特制的荣誉徽章,要求学生平时在校园里佩戴徽章,学与不学不再一个样;校领导带领优秀学生走出校门调研参观、开阔眼界等,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舞召唤更多的公安院校大学生投入到追求卓越的队伍中来,激发其心理正能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