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摘 要:高校专业教师全面发展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大学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科研创新有助于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同时,职业素养的提升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以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为例,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作,概述学科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需求,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阐述环境科学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期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及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专业教师;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9-0154-04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teachers in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innov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work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lso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takes the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work in recent year,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iscipline are summarized.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are expounded based on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compoun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achers from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Keyword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novation ability; professional teach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包括父母遗传而获得的素质和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职场上是指职业素养,生活中是个人素质或道德修养,因此,个人素养既受周围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又受所从事行业的工作种类和性质的影响,是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1]。职业素养是社会成员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职业素养的形成及提升,表现在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及职业信念的坚守等方面,是决定一个人或从事行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更是影响各专业开展密切合作、交流和技术成果取得突破的前提保障。职业素养的提升更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身体、自我反省的能力、高效的工作效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较好的个人素养来做支撑和保障。
科研创新力是实践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又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2]。科研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各行业的共同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是影响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耦合度最高的教育层次[3]。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方面具有不怕困难、勇于钻研的韧性和不怕困难的吃苦拼搏精神,并形成了较好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心及行业行为准则。个人、团队成员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事高校教育的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4],也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最有效方式,因此,高校专业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促进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多年环境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期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现代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其对专业教师的素养要求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交叉学科,应用多学科理论解决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关,在经济发展中为解决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环境科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已形成了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环境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内容、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日趋完善。环境科学专业多由地理学、化学、生态学、土壤学、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老师组建,课程多是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设置多侧重于科学类,内容是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的补充或删减。因此,造成现有专业的发展往往是依附于原有的学科,缺乏自身的特色,在解决综合环境问题方面能力较薄弱。
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交叉强,研究问题广泛,涉及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下的宏观大环境和区域小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因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在近年来的培养中,逐渐增加环境工程类的课程和实验课程,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量,力求在培养过程中巩固和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虽然在理论和实践课时上都有所增加,但因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来讲,人才需求量大,高水平实用性、综合性人才缺口大。学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就业困难,供需矛盾突出。针对目前专业培养中的问题,除了在学生的培养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外,还需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应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职业素养的提升要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社会的发展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相互依存、密切相关,而大学又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场所,在教育过程中要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联系,动态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不仅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培养,还要注重对行为举止、做人做事方面的培养,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自身对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了解、社会对全面综合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教师团队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等影响着学科发展,人才质量提升及行业需求,这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布局及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专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二)提升专业素养,完善自我
学科发展不但需要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加入,还需要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关注学科发展中的前沿技术、研究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课堂内容中。在解决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学科问题时,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内容已不能满足科研要求,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关注学科发展态势,掌握最新的技术方法,以综合视角解决新问题。教师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研究动态,为研究工作提供新思路,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除了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新的技术方法支撑,对低含量污染物质进行监测,更精确地对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经过短期的训练,能快速融入实验指标的测试,对实验中获得的实验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的学生多读、精读文献,掌握某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要及时与人交流,主动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发现不足,希望专家给予好的建议和思路。
(三)提升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5]。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其言行举止受到关注。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和提升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中的青年教师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主力军,且呈现出高学历的发展趋势。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构建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培养策略是今后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方向[6]。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尽管教师呈现高学历且年轻化趋势,但在工作中的行为、言行、举止及工作态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做到上班不迟到,上课不迟到,教学结束后不提前下课。上课前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负责,维持课堂纪律,及时解决学生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学生要耐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老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在言行、举止和学习知识方面要成为表率,做到胸怀宽广、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不和别人攀比,提升内涵,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为人师表,更要做到严于律己、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衣着得体。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厌学、不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不学、没有用的不学、怕吃苦或少吃苦、眼高手低等现象。作为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自身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择业观念。教师必须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作为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按实际情况,对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在学术上存在一些不良现象的个人,给学校、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给教育行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工作中要杜绝这样的行为,发扬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