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在高职大班额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崔凌霄

摘  要: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大班额,高职的大班额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难。智慧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为高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文章研究应用智慧课堂革新高职大班额教学的方式即智慧资源推送、智慧环境构建、智慧学情分析、智慧教学评价,并提出大班额智慧课堂实现的保障策略。

关键词:高职;大班额;智慧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116-04

Abstract: After million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es many challenges, one of the challenges is large classes,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reality difficulties. Smart classroom offers new direction as the outcome of combination i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 article did research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classes through smart classroom: smart resources pushing, smar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mart analysis of learning condition, evaluation of smart teaching, and propose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of smart classroom achievement in large classes.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large classes; smart classroom; construction

自2019年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师资不足。2019年,我国1 423所高职院校共有专任教师514 436人,生师比达24.9∶1,尚未达到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高职(专科)院校生师比应不高于18∶1”的标准。师资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大班额”指班级人数超标的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班额研究比较少,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比对高等院校班级规模的研究,有学者根据教师周教学时数和学生听课时数的一般情况,测算出班级规模不应超过54人。在高职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设备和场地的限制,教师会将学生拆分为小班教学。但在传统授课环节,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不得不沿用大班额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及思政等公共课程。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种传统课堂。由于学生数量多、差异大、学习习惯较差,部分高职大班额课堂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学生受关注程度低等情况,这给高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课堂教学是高职育人的主战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鼓励高职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破解大班额带来的难题,让教学既达成公平,又保证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大班额课堂面临的现实困难

课堂就像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磁场,班额越大,教师难以影响到的人数就越多,其“影响场”越弱。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自中学以来的“边缘人”身份,使得他们的向师性逐渐弱化,让高职课堂效果雪上加霜。高职大班额课堂面临的现实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局限于“同步平均”

一位教师面对超过50位学生,每位学生在认识方式、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兴趣和志向、经验和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这样的课堂结构必然导致教师难以把握和兼顾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导致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经验被忽视,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更加无从谈起。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针对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设定教学目标,这可能会造成低水平学生无法达成目标,高水平学生难以自我超越的情况,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互动局限于“个别问答”

在高职课堂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教师非常希望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但面对教师提出的并不困难的问题,学生中应者寥寥,大部分学生把头埋向书桌,教师无奈只能挑选个别学生起立回答。分析学生的心理,沉默源于以下几种担心:担心被贴上不好的标签(如爱出风头、追求高分等)、担心对他人观点的挑战破坏与同学的关系、感觉自己的观点没有价值、担心被取笑等。而且高职学生过往不太成功的学习经历会令其高估发表意见带来的消极后果。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研究证明当团队规模大而又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时,参与者会出现较多的沉默行为。

(三)教学方法局限于“单向传输”

学生的沉默也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暗示教师: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很可能引起沉默,而学生间的互动讨论会引起课堂失控、秩序混乱,因为学生很可能借机聊无关的话题。因此单向信息传输是高效而保险的选择——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演示、学生照做,偶尔找几位反应较快的学生回答一下问题,活跃一下气氛。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信息的顺利传递,也可以规避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出现意外、干扰、挑战,或是无目标发问时的集体沉默,有利于教师保持自身的权威形象。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走神难以避免;少数学生对提问的回应看似顺利衔接了教学进程,实则剥夺了多数反应较慢同学的思考时间,不利于教师评估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该方式强调“维持性思维方式”和“服从性人格”,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素质。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知识课堂”

如果教师选择了单向传输,传输内容很可能以知识为主。因为能力、思维、情感等教学目标往往需要在交流、对话、互动中实现。这样的情况下,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单向传输成为了高职大班额课堂的主流模式。知识传递是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之外,培养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增进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改善学习态度同样重要。

(五)教学评价局限于“结果导向”

在这种“我讲你听,我问个别人答”的教学模式下,限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很难对大多数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时标记,做出客观评价。教师要给出平时成绩时,大部分学生面目模糊,过程性评价只能由学生的作业决定。评价指标过多关注结果,忽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教学改革局限于“形式层面”

为改进课堂效果,高职院校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等教学策略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在大班额环境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展示机会有限,无法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学习中存在“搭便车”等行为,难以检验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只是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的简单混合,并没有解决传统课堂固有的问题。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对优质信息化课堂的外形、套路、结构的复制上。

在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即使使用了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大班额教学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不足;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意愿弱,互动机会少,教学状态相对封闭孤立;教学目标和方法单一,难以匹配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限制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领悟和拓展。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大班中会逐渐分化出三类人群:能够适应教师教学的学业成功者(往往只占少数),不能较好适应教师教学的被动跟随者,以及不能适应或放弃学习的学业失败者。由于马太效应,三类人群的差异还会被强化。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的大班额教学既无法保障质量,也无法达到公平。

二、挖掘大班额课堂教学的正向价值

基于以上现实,是否只有小班教学才是更好的选择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由于扩招引起的师资短缺,普遍实施小班教育的条件尚不具备。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精英教师在大班课中也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令学生学有所获;而一些教师的小班课堂依然气氛沉闷。这说明班额也许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

大班额课堂人数多,学生在经验、学习基础、认知方法、学习智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差异能否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如果能够打破孤立的单子式学习状态,达到“个体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得到更多人帮助;思路不开阔时,可以多人共同探讨;需要深入时,可以相互启发;学习任务复杂时,可以展开协作”的大群体学习状态,也不失为大班额教学在现实情况下的合理追求。

高职院校要做的是寻找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解决大班额教学固有的问题,并挖掘其独特的群体性价值。

三、应用智慧课堂革新高职大班额教学

“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空间融入了大量的教学数据资源,这些资源在教育数据挖掘(Educational Data Mining,简称EDM)、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简称LA)技术、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以数据智慧为主导的智能环境。

智慧课堂就是一种能够实现资源推送个性化、交流互动立体化、教学决策数据化、教学评价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它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新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王盛之等认为“智慧课堂”应以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唐烨伟等认为“智慧生长是智慧课堂的根本目的,智慧生长应贯穿于整个智慧课堂中,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以此实现智慧生长,从而达到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智慧课堂能创建个性化、情境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展大班额课堂有限的教学时空、增进师生全向互动、减轻教师负担,较好地解决全体学生共性要求与个体学生个性培养之间的矛盾。

(一)智慧资源推送——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钥匙

基于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学习要尊重学习者的个体特征,以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为依据,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支持基础,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化发展。如学习者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会留下自己的学习过程轨迹,如进入课程平台总数、播放微课情况、微课点赞收藏情况、阅读教学材料次数、讨论区提问和讨论情况、被回文次数、上交作业情况、搜索的高频关键词等。EDM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学习经历、学习结果建模,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构建动态的用户画像,打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智慧课堂能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分析,通过课前的前导学习情况分析、课中的实时测评、课后的作业评价,从而实现动态的即时诊断分析和反馈,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效果的个性化评估,满足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辅导,能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对一的教学方案和策略。

(二)智慧环境构建——促进立体化交流的桥梁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学习是“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协商进行的知识的社会建构”。智慧课堂的线上讨论空间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优于现实课堂的人际互动桥梁。其优点在于:(1)参与度高,如教师组织学生使用手机在教学APP中进行课堂讨论,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学生会一改传统课堂上不敢、不好意思、不愿发表意见的情况,踊跃发言。学生心理转变的原因在于:有安全感,多人同时发言,自己不会成为课堂焦点;有趣味,类似于网络论坛的“跟帖”;有激励,不回答会影响平时成绩。(2)秩序好,不同于同一时空下只能容纳一对一交流的传统方式,线上讨论平台可供多人同时有序讨论,打通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渠道,交互过程会更加顺畅,是全向互动的立体化桥梁。(3)效果佳,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众多学生对问题不同的理解方式、分析角度、解决方法正是大班额课堂的差异化优势。每个学生都会为集体智慧作出贡献,个体智慧也会综合同伴的认知而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