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志强 赵彦 特木尔布和 海棠 米福贵 韩国栋 王忠武

摘  要: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学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承担着传授学生草品种选育及繁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同时,随着国家从顶层设计,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相关措施的提出,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德育方面的要求更为凸显,需要深入开展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文章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草育种课程组多年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经验,从课程思政要素总体设计、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要素的实施、课程评价与成效等方面探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以实现本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牧草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132-04

Abstract: Forage and Feed Crop Breeding is a compulsory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it assumes the role of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n grass species selection and breeding to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eed industry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the forage crop breeding courses have more prominent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Forage and Feed Crop Breeding. Here, based on years of crop breed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experience in the grass breeding course group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Forage and Feed Crop Breeding we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in order to achieve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s leading-"three-in-one" talent training goals.

Keywords: forage bree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作为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是研究牧草及饲料作物选育和繁育新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应用性非常强。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原理、途径、技术和方法,牧草良种的繁育手段,认识到优良牧草品种在生产和促进草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内蒙古农业大学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团队多年来围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国家规划教材,获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及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据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作为专业课的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除了要“受业”——教好学生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的理论和技能,还要做到“传道、解惑”——引领学生的价值塑造。从2004年中央文件提出的“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师的育人功能,再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的“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具体[1]。

为响应该纲要,内蒙古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组从2017年在不同培养方案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课程大纲的修订、课程安排、实验实习、考核方式等不同环节,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实施、成效评价等,以做好新时期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中的价值塑造工作。

一、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类特别是草学类专业课程之一,总体上从生态文明教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国“三农”情怀、强农兴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角度入手,与课程知识内容及知识体系深入融合,聚焦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专业精神、三观塑造,挖掘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中思政元素[1]。

(一)通过课程涉及的我国近年取得的相关成就

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草种质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品种培育改良的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例如澳大利亚保存了8.48万份草种质资源,美国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保存了7万多份草种质资源。我国截至2018年底,统一编目、入库(圃)保存草种质资源达5.6万份,形成以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并建立了1个中心库、2个备份库、1个离体库、17个草种质资源圃、1个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保存利用体系,仅次于澳大利亚和美国[2]。针对我国草种质资源不足、现有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草原退化沙化形势严峻、适宜生态生产建设的草种短缺等现状,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收集草种质资源20 000余份,经分类学鉴定、整理、清选、测试、编目,入库保存牧草种质材料分属46科、289属、985种(含变种)16 582份,是1996年的5.8倍,其中包括24种284份中国和内蒙古的特有种,填补了国际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空白[3]。此外,我国在多种草类植物基因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分别报道了紫花苜蓿、鸭茅、南苜蓿、金花菜、南荻、百慕大草等牧草的基因组[4-7],填补国际空白。此外,截至2020年,我国累计国审草品种644个,初步形成草品种区域试验网络体系,国家林草局和农业农村部建立国家草品种区试点53和30个。通过对我国草育种、种质资源等相关成就的图文展示、视频新闻报道解读,特别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二)结合国内外时势及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时代紧迫感

国家高度重视草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成为草业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草牧业在促进我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加大饲草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粮改饲试点,夯实草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行了论述。因此,草(品)种成为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对草种需求量很大,但国产草种的供给量却不足30%,面临严重的供不应求困境,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国内草种生产主要以牧草种子为主,且产量严重不足。国内牧草用种约60%依赖进口,草地草坪用种约95%依赖进口,生态修复用种生产几乎是空白,目前刚刚有一些草企开始生产生态修复用草种子[8]。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更应该重视草产业发展。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环境的解读、对草(品)种重要性以及国家及各部委相关政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时代紧迫感。

(三)结合草育种相关专家的草育种故事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及专业认同感

自1987年我校吴永敷教授选育成“草原1号”和“草原2号”苜蓿品种以来,通过草育种团队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苜蓿、冰草、新麦草、扁蓿豆、红豆草等牧草新品种培育、引种、驯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截至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育种团队共培育登记了以草原系列苜蓿及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等为代表的优良草品种56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22个,自治区审定品种34个,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建设和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讲述、相关育种家故事的讲解以及邀请云锦凤、石凤翎等知名草育种家亲自现身讲解,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及专业认同感。

(四)结合少数民族草育种专家贡献,加强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及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草原是本地区农牧民生活生产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草育种教学时刻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蒙古族育种家云锦凤、乌云飞、海棠、特木尔布和等老师在草育种中的贡献及亲身经历,特别是在内蒙古广大牧区进行种质资源收集、示范推广过程中,同少数民族农牧民的互帮互助的故事,描述老一辈草育种家对草原牧区的经济及生态的贡献,促进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

(五)通过课程思政的整体融入,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三观塑造

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三观,引导其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责任与担当等,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涉及到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进行相关思政元素的融入。通过转基因育种安全问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要有底线的,任何突破伦理底线的行为,除了严厉地谴责,还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培养学生的科研伦理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对国家有关草种业、草育种、生物技术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及把握政策的能力;通过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求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认同感;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二、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性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大量育种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这使得本门课程思政的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在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在价值引领的前提下,围绕知识优先、讲真讲信、盐溶于水的原则,教师从教学内容、策略、手段和考核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进行施教。注重“术-道”结合,有的放矢地根据课程知识点采取合理的思政教学方式,以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的内容“走脑,更要走心”[9]。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