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屹 方婷 龙湘云 姜潮

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构建机械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形成蕴含思政要素的教学内容、挖掘多样化的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队伍的素质水平以及建立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提出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及其示范与推广方案,以期为同类型高校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械类思政元素;人才培养体系;制造强国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085-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mechanical courses in the same typ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buil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chanical courses in which its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scheme are put forward by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goal of value leading in the mechanical specialty curriculum, fo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conce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xcavating diversifi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s, and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echan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value of manufacturing power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1]。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指明了要构建“大思政”格局。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思政课程体系化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

在此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学科门类,亟需通过教育改革,培养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世纪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具备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以期为“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实施和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作为工科中的“工科”,培养具备专业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人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在国家强国之路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德行高尚、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因此,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加强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一流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本研究从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以及教学评价制度五方面出发,打造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一、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现存问题及分析

我国机械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覆盖机械学科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体系,现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呈现碎片化、非持续化

标准的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找准课程自身在机械专业知识体系的定位及要求,确定所需要的教学环节、教学平台、教学设备,从而在课程执行环节逐一对应融入“思政”教学手段与价值观。简而言之,课程思政教学需具体明晰,教学内容需合理准确[3]。然而,当前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多缺乏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考虑,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特征。

(二)机械专业部分教师缺乏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困难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不是强行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结合机械类专业课本身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点,通过显性知识传授与隐性渗透式思政教育结合的方式使得专业课有情怀、有味道。但是理工科课程的特点使思政融入存在困难,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相比通识课、社科类课程可能更具挑战性[4]。部分机械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不高,把握不清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形式、方法与边界,发掘不出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也难以灵活使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构建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

(三)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缺位,课程思政难以形成激励和推动机制

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潜隐性,能以多种形式和形态存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基因式”地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同时,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很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上的发展归结为某一方面、某一课程、某一教师的工作[5]。因此,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既不能机械生硬地对教学形式等过程性指标进行限定,也难以通过学生政治素养等一般性结果指标实现。以上原因要求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细腻无形,且能够体现机械专业课程的个性特点。此种严苛的要求,使得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长期缺位,未能对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有效引导,阻碍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探索

为解决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缺乏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本文主要构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教学评价五位一体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一)教学目标突显价值引领

教学目标关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格局,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需要明确的问题。确定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机械类专业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机械类学门、学类、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课的讲授中,树立德才并育的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教学目标的形成归纳如图1所示,其中价值引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显:

(1)树立德才并育的意识。在培养机械类专业大学生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机械类学门、学类、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课的讲授中,打造“机德兼备”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培养兼具机械专业知识与个人品德的全面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培育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解决国家机械行业“卡脖子”问题。

(3)形成“制造强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通过总结中国机械工程发展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树立创新创业、制造强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对“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流机械类创新性人才。

(二)教学内容蕴含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体系的核心环节,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深入挖掘机械类思政元素后,将其归纳为国家政策、重大工程案例、典型人物、工程事故和科学技术哲学五大类:

(1)国家政策类。梳理党和国家政策,包括“制造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认同国家政策方针,主动提高站位。

(2)重大工程案例类。以“国之重器”系列、中国高铁、C919大飞机等案例,用鲜活的案例吸引学生学习了解专业前沿,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在案例学习中进一步感悟工匠精神。

(3)典型人物类。包括“大国工匠”系列,也囊括了机械领域优秀的科学家,各学校也可以结合学校特色,挖掘校友院士、企业家等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4)工程事故类。可以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通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波音737MAX空难”等重大安全事故形成反面案例,对职业存敬畏心,不断追求严谨的工作作风。

(5)科学技术哲学类。提炼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工程伦理问题、科技创新与车演化等科学技术哲学问题,一方面通过工程伦理的探讨可以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培养造福人类意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6],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哲学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层面之上的高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等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系统整体的梳理,凝练机械类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素材集并进行分类(见表1),以帮助教师迅速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方法趋向多元多样

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探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机械类专业特色,在各种课程、各种教学模式、各种实践形式中充分挖掘,形成机械类专业的多元化思政教学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将课程思政融入多种课程类型。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还可以包括工科通识课程、机械类理论课程、机械类实践类课程等,在多种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职业操守。

(2)将课程思政融入多元教学模式。以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为载体,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线教学、课程设计等多途径实施课程思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推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将课程思政融入多样实践形式。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可围绕产学研实践基地,将教学实践、科研创新、企业培训有机结合[7];可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色,要紧密围绕机械类专业能参与的全国性赛事,例如“挑战杯”等三大赛事、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也充分利用智能制造与智能汽车实践等多种形式,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多措并举提升教学队伍思政素质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守好“责任田”的中坚力量。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角度,提升教学队伍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学队伍思政素质主要可以从思政队伍模式、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几个方面发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