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探析

作者: 彭仲生 谌雯洁

摘  要:后疫情时代下,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突出,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高质量就业是化解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困境,实现”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基于工作搜寻理论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就业路径探索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该文在借鉴和运用工作搜寻理论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就业对策,旨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结构性就业;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理论;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01-05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China's structural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are still prominent, and the labor marke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lso faced with new uncertainties and challenge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is the top priority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new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to achieve "stable 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ing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exploring the employment pa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ob search.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ing and applying the theory of job 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college graduates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Keywords: post-epidemic era; structural employment; college graduates; Job Search Theory; high-quality employment

后疫情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制度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给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数。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909万,再创历史新高[1],基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二字就总共提到了36次[2]。政府2021年依旧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继续推动“六稳”,落实“六保”,就业依旧处于首要地位,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如何缓解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成为政府、企业、高校等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借鉴和应用国外就业方面的成熟理论分析我国就业相关问题具有充分且必要的辅助作用。工作搜寻理论在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应用,为分析供需双方矛盾提供新思维,为适应新就业形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新角度,为提升就业质量和效率提供新方法,对建设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3]。

一、工作搜寻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一)工作搜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搜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Stigler首次提出了搜寻理论。他在《信息经济学》中初步论证了这样的产品市场:消费者始终都是在搜寻较为便宜和廉价的商品,直到其搜寻成本与消费者所能获取的边际报酬相等才停止搜寻。Stigler又开拓了搜寻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他认为,劳动者工资高低与搜寻难度呈正相关。McCall提出了连续搜寻模型,基于该模型把搜寻理论置于劳动力市场加以应用,并对失业问题进行了讨论。

由于工作搜寻理论在研究就业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Phelps在之前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搜寻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者将根据自己保留工资和实际所得之间的差异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另外,Phelps还认为劳动者选择继续搜寻更高工资的工作而暂时失业是一种理性决策。

从20世纪末开始,工作搜寻理论逐渐应用到大学生劳动力市场。Betts等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开始搜寻到获得第一份工作所需时间一般在六个月左右或者更长,与女生相比,男生搜寻时间相对更长,并具有国别差异。

工作搜寻理论是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

国内对搜寻行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谢康从搜寻技术、一般均衡和经济结果等方面对搜寻理论进行了研究。2011年以前,国内文献主要探讨工作搜寻理论模型。例如,钱永坤在借助施蒂格勒模型和伊兰伯格-史密斯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有助于理顺政策制定的思路。乐君杰对工作搜寻理论及其模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政策启示,他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工作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两方面的研究需齐头并进。此外,要减少摩擦性失业,降低失业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失业人员与空缺职位的匹配效率[4]。2011年以后,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开始逐渐转向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搜寻者的性别,搜寻群体的差异,社会环境,信息获取途径,工作搜寻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社会资本和保留工资等。例如,张抗私等认为性别差异对就业搜寻影响很大,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女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及优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等。董占奎等把社会网络视为搜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罗明忠等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就业技能可以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工作搜寻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工作搜寻理论尝试基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分析在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工作信息不对称、无序和缺失等问题。在分析后疫情时代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时,应聚焦于相关重点问题,通过人岗匹配的搜寻方式获取优质信息,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更为优化的就业渠道和服务。

(二)工作搜寻理论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适切性

在以前的商品市场上, 消费者在风险适中、购买数量固定, 消费者剩余为线性函数的假设前提下,追求商品价格与搜寻成本之和的函数最小值。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搜寻理论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中加以拓展和应用,求职者运用工作搜寻理论寻找工资减去搜寻成本的函数为最大值的工作。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无序和不充分,搜寻时间相对延迟而致使成本上升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认为求职者进行工作搜寻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决策。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还没有被充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大背景下,高质量人才短缺的大环境下。在供需双方信息尚未对称、充分的情况下,双方怎样高效运用工作搜寻理论节约搜寻时间、降低搜寻成本和优化搜寻渠道,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也为工作搜寻理论在高等教育学、高等经济学等领域的深入运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到冲击、线上招聘的备受青睐、求职心态的转变和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等方面分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从政府、企业、高校及学生自身等视角探讨如何基于工作搜寻理论进行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与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高质量就业的实现提供新方法、新角度和新思维。

二、基于工作搜寻理论分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到冲击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仍然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随着经济态势逐渐转好,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劳动力就业市场仍充满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再加上还有不少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以及国外留学生回国求职,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更重,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形势更复杂。高校毕业生在综合考虑工作搜寻成本和保留工资的前提下,会理性变动就业计划并在人岗匹配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搜寻成本与边际效益平衡。

后疫情时期数字经济“突飞猛进”,新就业形态发展迅猛,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原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线下春季招聘会相继取消,高校毕业生实习计划、跨省市求职面试计划等被迫推迟,部分行业招聘规模逐渐缩减[5],这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要优化工作搜寻途径、提升搜寻能力。目前,国家、省市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比如,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季专场活动相继开展,“网红推介”直播带岗及职业指导直播课等就业服务的推广等,旨为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政策。另外,将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期限延长,采取进一步支持灵活就业的措施以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进程。

(二)线上招聘备受青睐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下招聘活动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向2021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在后疫情时期备受青睐。

一是线上招聘可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不受时空局限,实现政府与各主体、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6],有利于供需双方进行求职和招聘信息的高效互换,提高搜寻时效性,减少摩擦性失业。

二是线上招聘具有节约搜寻成本的优势,因为搜寻成本越高、搜寻次数越少,即搜寻成本与搜寻次数呈负相关。在疫情期间,在线招聘已成为主流的招聘渠道,实现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即时高效沟通,有效论证了线上招聘的可行性、优越性、低成本性以及可推广性。

三是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运用大数据平台和技术实现“互联网+就业”可以优化工作搜寻途径,提高工作搜寻的效率。基于“互联网+就业”技术的线上招聘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理性择业、高效就业。

(三)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发生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在后疫情时代依旧延续,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也深受影响,在搜寻工作时受到当前就业形势影响,工作搜寻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由于以往求职者多是通过线下途径实现就业,后疫情时代线上招聘成为主流,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就业形式、就业形态,出现了迷茫、困惑和焦虑等不安的心理问题。而就业心理问题又是困扰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重点问题。因此,做好求职心态指导工作,对促进高校毕业生身心健康、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就业形态,劳动力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也更为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后疫情时期产业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一些传统产业在经营中濒临险境,甚至倒闭。当前自由就业、个体经营、自雇就业和线上就业等多渠道就业方式日益流行,正成为后疫情时代吸纳就业、扩展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新就业形态、拓宽工作搜寻渠道。对劳动者和企业双方而言,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快速适应新就业形态,减少供需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现象,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顺利开展的工作难点。

三、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

(一)政府层面:聚焦社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

1. 完善政策法规,拓宽就业渠道

工作搜寻所产生的失业究其实质是一种能够预测和控制的摩擦性失业。政府可以实施相应的就业政策降低其负面影响,为就业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培养和企业岗位所需的优化匹配。

一方面,政府要完善高校毕业生有关的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高校毕业生失业者暂停工作搜寻后,既要保障其维持基本生活,又要预防这种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消极影响,使政策制度所能达到的保障水平与失业者实际所需适配,引导其积极再就业。对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未能及时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政府应出台社保医保保障政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