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艺术化教学的价值及教学内容融合创新研究
作者: 袁浩摘 要:在思政课上坚持以美育人,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真、善、美融合起来,让学生们在求真知识的进程中,领略崇高,成长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责任担当的和对于人生有美的境界追求的时代新人。开展思政课艺术化教学,就其价值而言,这是“人生艺术化”的理念和人们对美的追求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的具体体现。思政课艺术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善与美相结合、守正创新和适度的原则。教学内容要着重突出德与美的融合,在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自觉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美的境界的追求,满足学生们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思政课;艺术化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40-04
Abstract: Insisting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not only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qualit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incorporat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encourage th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knowledge, enjoy loft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ursue the realm of beauty of life of new era. To carry out the artistic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oncerning its valu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dea of "artistic life" and people & apos; pursuit of beauty i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artistic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 goodness and beauty, keeping innovation and moder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highlight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e and beauty, gradually enhance the pursuit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realize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rtistic teaching; value;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integration
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如何来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就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着眼的是部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眼的是整体。整体对部分起着制约和把握方向性的作用。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素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目标所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水平也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上。“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因此,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应该既要满足思政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引领作用,又要符合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要求。
在思政课上开展艺术化教学,坚持以美育人,“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的感性世界”[2],开展思政课艺术化教学探索需要明晰:思政课艺术化教学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等问题。
一、思政课艺术化教学的价值
要在更为宏阔的大思政背景下,来理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课程属性和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极强;从对教育对象的关怀而言,思政课的教育必须是有针对性的;从教育教学关系上来讲,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有亲和力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友善的,其间除了知识方面的灌输之外,还要求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人文关怀和对美的追求。现实教学中的任何一种一厢情愿,都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与教学实效性的不足。这种单向度的一厢情愿只是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没有进行整体性思考与推进,其根源或者来源于认识理解上的不到位,或者来源于能力上的缺失,甚或来源于情感上的不情愿。直面并尝试改变这种教育教学现状,是迫切和必须的。我们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身,回归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和生命境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中找寻美学精神,发挥美育功能,实现人文化成的润物无声。
从20世纪20年代起, 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理念,他们主张艺术、人生、审美是融合在一起的,希望人们在美的艺术中发现美,把握美的内在精神,进而发掘个体生命的丰沛内涵与深沉大气,张扬美的引领作用,用高洁的生活情致、情趣培养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引导人们追寻更高的生命境界,正如“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3],生命个体的自由与超越是生动而活泼的。“人生艺术化”的理念突出了美本身就存在于生活场景之中,对于美的欣赏与追求是值得的,而这个过程就是生活,就是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这是从现实的生活向生命境界的超越,个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完成对人生的感悟与自觉,人生的意义逐步生成。
“人生艺术化”这一理念对于思政课艺术化教学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重视经济利益、重视实用性的技术手段、看重短期效益,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崇高理想信念、共同理想和崇高使命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新挑战。借鉴“人生艺术化”,思政课艺术化教学应深入时代、深入生活,发掘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理论之美,借助艺术经典,以美的新时代、美的生活追求为导向,高扬理想信念旗帜,结合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实实在在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生成。这种生成是自然而坚实的,因为它是建立在理论认同、情感共情、有强烈的愿意为之付出的意志和坚定的行动。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赞扬美,弘扬美育,践行美育,在真、善、美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完成时代新人的培育和塑造,一定是有其重要价值的。正如宗白华所强调的:“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3]”
二、思政课艺术化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思政课艺术化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求善”与“求美”之间的关系;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融合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将会极大推进思政课艺术化教学创新。反之,这种教学创新就极可能出现大的偏差:一味追求艺术化而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缺位;思政课艺术化蜕变为庸俗化;甚或思政课被完全无视。因此,强调原则,并坚持按原则推进教学创新,不是阻碍教学创新,而是保证教学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的原则
“止于至善”是个立场问题,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立场上的集中体现。思政课教师的立场必须是明确而坚定的:人民的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责无旁贷的职责。要教导学生在百年巨变中,认清中国的人间正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把握住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自己人生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在宏阔的历史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臻于至美”是个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是要:“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4]”
这个原则强调的是立场正确的重要性,但没有否认对美追求的正当性和可实现性。思政课艺术化教学一定是在坚守正确立场前提下,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滋养学生的审美观,修正学生们身上存在的畸形审美倾向,培养有美的修养、美的辨别力、美的追求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原则性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改变的,这是守正的坚守之所在。技巧性的东西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的,这是创新的魅力所在。单方面无条件肯定或否定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有失偏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需要守正的,但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思想和理论也面临着发展的问题。而如何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则需要想办法创新,必须明白原来存在的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需要我们守正与坚持。
思政课艺术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优秀文艺作品,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美的价值和精神能量,阐发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感悟自己的人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感悟时代赋予的责任,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成就自己。守正的是对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坚守,创新的是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和教育理念,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新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适度的原则
思政课艺术化教学过程是德与美融合的过程。其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素养教育等是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内容的主要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能动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思政课上,更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这就要求在融合过程中,合理掌握度的问题。防止极有可能出现的以美育代替德育,或者是将德育和美育截然对立起来的不好倾向。
适度的原则正如我国艺术流派风格和样式也许会不一样,但其间所展现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是一致的,所传递出的中国精神是一致的。在思政课艺术化教学中,在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选取经典、足够、有用的艺术作品来“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的“味”和艺术作品的“形”在精神上是匹配的。这里的艺术作品不是单独呈现,而是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有紧密联系的教学素材。对这个教学素材的选取、使用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有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的。艺术作品在这种情景之下,既是形象的展现,更是有待发掘的精神财富宝库,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6]的载体。选取的艺术作品可以通俗易懂,但绝不允许是庸俗、低俗或媚俗的东西。
三、推进思政课艺术化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
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应用和虚拟技术应用等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实践创新,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提升,教学方法创新也取得了许多值得推广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创新不能完全替代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创新,为教学内容设计服务。教材体系要顺利转化为教学体系,就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思政课艺术化教学内容融合上要凸显哪些方面,让学生不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还要提升美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发挥美学素养对更高人生境界自觉追求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