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翔 蒋国璋 曹建华 刘晓芹 郑翠 鲍雄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工程训练是高校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新工科改革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作为塑造人格价值的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充分发挥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工程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设计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向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同时,探讨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法2个方面进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为新工科人才建设方案提供了坚定的政治保障。

关键词: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工科;价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52-05

Abstract: Engineering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new engineering reform. However, as a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to shape the value of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ve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morality and talents, a set of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s desig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major, which forms the joint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can strengthen the patriotism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stimulate the national feelings and mission responsibi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eport to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vide a firm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value building

工程训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在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下,工程训练在多方协同育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以清华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4]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一流大学利用自身创新成果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之路。然而,现有教学改革主要聚焦于工程训练的教学体系[5]、教学内容与方法[6]、师资队伍建设[7]以及教学设备环境改善[8]等方面。虽然这些改革也涉及一些工程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但缺乏将工程训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另外,尽管有部分学者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手段进行了探索[9-11],但这些探索主要以理论课程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实践课程的探索仍不常见。因此,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落实高校在深化改革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是以工程训练实践内容为载体,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工程训练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各种育人要素有效聚合、协同运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思想教育新形式。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解决了工程训练“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这3个核心问题,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具有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12]。

(1)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根本保证。工程训练是工程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组成部分,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工程师。工程师道德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安全与福祉[13],通过实施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职业意向,这样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使命担当,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规范不能仅靠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来解决,通过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工程训练专业属性与育人主题相结合,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流漫灌,以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为支流润灌,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14],推进思想政治课程与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合力。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以生动的工程案例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摒弃教条式的说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3)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是在工程训练课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工程训练是高校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工程训练都提倡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教师要在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中设计创新实践案例,在案例中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将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强大力量[15]。

二、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体系结构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是“协同”思政课程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工程训练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具有工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性质,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思政课程通过“显性”的意识形态灌输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要将思政教育寓于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以一种更加“隐性”的教育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6]。因此,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既是工程技术教育,又是意识形态教育;既是传授工程知识的教育,又是专业认同教育;既是创新技能培养的教育,又是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既是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又是人生价值塑造的教育。《高等学校工程训练类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将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分为工程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和工程创新训练4个层次[17]。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是建立工程训练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因而也呈现出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体系结构及其与工程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体系结构中居于基础位置的是思想认同教育,其目标是要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通过创新实践,锻炼各种能力,最终实现中国梦上来。并以此消除理工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增强其对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体系结构的第二层是专业认同教育,主要向学生介绍制造工程领域核心技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展示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服务社会的热情。位于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体系结构第三层的是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让学生明白工程除了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外,还受到政治、经济、环境、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及审美等方面的约束,从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做人、做事、遵守法律法规和守牢道德底线。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是价值塑造,通过工程创新实训向学生揭示从事工程开发活动对人的全面素质要求,使学生体会到要成为1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程师必须重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创新思维与能力等方面积累与培养,从而明确了其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

思想认同教育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训练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的基础,因此其是思政体系结构中必须毫不动摇坚守的底线。专业认同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解决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通过从专业和道德2个角度双管齐下丰富了工程训练的育人功能,其是思政体系结构中需要详细设计并灵活运用的教学资源。价值塑造解决的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其既是工程训练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具体体现,又是其教育的终极目标。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的4个层次不是彼此分割的4个独立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层层递进,让工程训练的思政教育从意识形态领域逐渐过渡到工程专业领域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塑造,育人脉络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育人功能逐渐从抽象变得具体。

三、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德育扬善、智育启真、体育健身、美育塑心及劳育立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18]。为此,可以从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设计和融入专业教育的方法2个方面入手探索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