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辉 朱汉祎 佟矿摘 要:医学既是科学和技术,又是人学和仁术。医学院校如何系统地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起来,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成为新时代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该文从顶层设计、协同实施、要素切入、改革评价和特色彰显等角度系统介绍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与实践探索,为高等医学院校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126-05
Abstract: Medicine is not on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human science and benevolence. How to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n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facing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path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p-level design, collaborative implementation, elements entry, reform eval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缺乏人文及思政元素,更多的是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缺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协调性不足,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改革过程中,普遍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培训交流、内容方法和督导评价机制,整体改革效果差强人意,具体落实到院系、专业、课程和课堂的时候,更多的是零敲碎打,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足,影响了改革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教育部先后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培养健康守护者的重任,医学生的德育水平、职业素养与健康中国建设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医学既是科学和技术,又是人学和仁术,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德医双修的优秀医学人才培养,南方医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牢办学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创新育人载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及进头脑,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心圆,按照“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协同实施、选准思政要素、健全评价机制、突出医学特色”的改革思路,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一、布局改革抓好核心引导,强化顶层设计的牵引力
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引导,加强课程思政改革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改革长效运行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3]。
(一)强化政治引领,抢占思想意识制高点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将课程思政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后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意见》2个指导性文件,全方位提升全校人员对开展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对推进政策、要求及任务分工进行明确规定。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中心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课程中心(通识教育部)和马克思学院负责人任副主任,成员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以及教学督导专家、优秀教师代表组成,一线教师比例超60%,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共管、部门协同及面向一线的工作格局。
(二)注重典型示范,稳固纵深推进支撑点
成立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教学、学生和师资的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机关部门和学院领导任成员。各学院也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书记、校长主讲思政第一课,近80名院士、杰青、长江学者、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进入课堂强政治认同、讲家国情怀、谈学科发展,为课程思政持续注入灵魂、增加活力。实施专业、课程负责人讲第一课(绪论)制度,充分挖掘绪论课中的专业发展史和典型人物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第一课的思政示范作用。
(三)加强理论研究,选准实战攻坚坐标点
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实施和评价研究,设立课程思政改革专项项目,指导教师撰写案例,遴选编辑出版优秀案例集。紧紧围绕政治方向与方针政策、国家情怀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与社会发展、专业伦理与道德法治和思维方式与人文精神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6大主题和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和讨论辨析式5种融入方式,为教师有重点、分类地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参考。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推进会,举办全国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研讨会,牵头成立42所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协作组,成立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联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进度和质量。
二、推动改革抓好统筹协同,形成整体展开的执行力
课程思政倡导全员参与,学校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性,防止零打碎敲,加强教职工的课程思政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行政后勤人员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责任,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一)自身探索与借鉴经验同步推进
要求学院做到“五个一”:一场动员会、一场集体备课、一次专题师资培训、一个教学案例设计和一次示范课,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题网站,将课程思政教学交流研讨融入学院周会、专业与课程建设专题会议,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稳步实施。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本校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面督导和全项考核持续推进的基础上,不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派出机关人员和教师赴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请兄弟院校专家来校指导,组织开展校级、院级和系教研室专项培训。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推进
成立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专任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抓好专项督导,成立了以学校机关人员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督导组,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另一方面做好定点服务,每个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固定联系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定期到相关联系学院进行课程思政指导,把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质量。
(三)集体备课与个体实施同步推进
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协同推进机制,各行政部门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及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各院系成立相应课程思政组织机构,各学院课程思政案例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后确定,集体备课以一门课程或一个章节为单元,通过集体备课形成该门课程或该章节的课程思政案例,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依据该案例实施,确保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落实改革抓好要素切入,提升思政元素的渗透力
将思政教育的“盐”加入专业教育的“汤”,关键在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渗透融合,渗透力越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越好[4]。学校针对不同要素的切入方式,着力做好教学设计分类指导。
(一)政策切入注重准确性
引入的政策要素严格遵循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教学内容梳理凝练,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精炼的表达。学校坚持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思政教育文化活动,唱响青春之歌、踏寻红色记忆,鼓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了解国情民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走好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长征路。预防医学导论讲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引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
(二)人物切入注重时代性
引入的人物事迹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掘全国道德模范骆抗先、模范医疗惠侨科和新冠请战“红手印”等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诠释大医精诚。医学寄生虫学在疟疾相关章节中介绍屠呦呦教授带领团队不怕困苦,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研制抗疟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内科学课程团队发起的“抗疫面对面—武汉医线课堂”活动,由抗疫英雄讲解课程知识和抗疫故事,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精神心理照护学号召学生完成近300份原创身心健康照护抗疫图片作品,从“人文关怀”“心理调适”“医护职业精神”“健康防护”“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珍惜感恩”等多角度体现抗疫精神,通过微信推送图片张贴等形式面向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学生人群和普通民众等开展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