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作者: 高云涛 武圣君 赵晓东 张娇妹 张玉婷 郭亚宁 曾令伟 王卉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在课堂中普遍出现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其反映课程教育背后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三分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出发,着眼于未来实际应用,通过构建知识框架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和教授学习策略法,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实现综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各项素质和应用技能的目标,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三分课堂;心理学;知识结构;无领导小组讨论;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42-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is common among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in China in the classroom, which reflects the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t exist behind cours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part course" is a reform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go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which is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futur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t can achieve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maximization through three methods which are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framework, leading group discussion and teaching learning methods. At last, the reform makes efforts in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ed skil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three-part course; psychology; knowledge structure; no leadership group discussion; learning strategy

信息时代特点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只能选择性学习。这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具价值的知识。信息和计算机革命为精确查询和储存知识提供了方法和渠道,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是对知识学习技能的精熟,而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寡。随着信息时代各行业的业务交叉和跨领域合作,对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加紧迫。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就要进行革新,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思维发展和传授学习技能为主要目的。相应要求教师从偏重“授人以鱼”向偏重“授人以渔”进行转变。新课改提出新教学理念,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思维、开拓新教学方法,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倡采取更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1]。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初探,期望能够完全发挥学习者的非智力学习因素,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一、高校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实现有效课堂,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及相关文献整理,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读书无用论,缺乏学习动力

作者简单进行了课堂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反映感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帮助不大,因此没有太大学习动力。在2013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中显示几乎1/3的毕业生在大学的专业与最终工作的选择没有联系,甚至一些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在30%以下[2]。据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利用率极低,反而对实践性技能的需求高,而这在学校并未习得。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即毕业生的学校成绩表现与就业状况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并且学习成绩与就业后的收入增长和职位提升也不存在正向关联。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学校教育现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甚至产生了专业知识无用论的看法,在专业课授课期间消极对待,更乐于投入大量精力在考证、考研和学习课外技能等方面。这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主要问题。

(二)知识点零碎,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最重要目的在于知识框架的建立。有目的地运用“框架”来思考、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快速和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更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构架系统的优点在于提升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效率,系统化的分类架构缺乏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提取与整合知识,即使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理解能力和速度都高于他人,整体的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将来遗忘可能性也更大[3]。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二是会陷入在被动学习当中。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碰到问题被动地去学习,零散而无系统。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大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工作后认知散乱,无法有效应用的主要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传统学习更注重知识传递,在传统学习方法中学生是单向、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所受的教育形式几乎都是老师课堂上讲,学生边学边记,最终考试测验学习成果,这是典型的传统学习模式。有效课堂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课堂中包含“教”与“学”的活动,“教”的有效通过多年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种类繁多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堂和慕课等[4]。但这种改革仅仅是教学方式转变,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并未有明显变化。因此随着教育界对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如何“学”得有效成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在不同个体之间,能力水平和能力结构差异显著[5]。每个学生的接受、理解和记忆等能力水平存在差别,这是一个事实。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当然是最好的,但因为师资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一对一”辅导授课的普及,教授模式几乎都是“一对多”的大课模式[6]。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二、对大学课程体系教学设计的思考

“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将整堂课进行对半平分,前半段课时与传统教学一样教授,后半段课时则以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它的理念是教师课上只需把握基本概念和重、难点内容,而书本和专业的其他一些内容鼓励学习进行自学,优点是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也能够增加教授内容,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7]。对分课堂概念中教师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听课就会更加专心,但这其实并不具备因果关系。这种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但其教学理念值得借鉴,其加强了对教学的灵活性的偏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成分提高,灌输成分减少。为了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目标,针对以上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三分课堂”这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期望教师能够以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组织教学。“三分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当教师作为传授者角色,应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当教师作为指导者角色,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三分课”堂包括“一纲三法”,简称“1+3”模式,“一纲”指一个纲领(教学目标),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综合提升,“三法”指得是三种教学方法,分别为课程知识结构图教学法、无领导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和高效学习方法教学法。

(一)纠正一个现象,改变教学目标,增加学习动力

对“读书无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是由高校对于人才提升和选拔的评判标准导致的。高等院校应该对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主要以承担科研项目和发表文章数量进行评判。这导致了高校教师往往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忽略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应将授课实际应用能力纳入考核标准,提升教师对授课的重视程度,创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纯进行知识的灌输。具体方法为在上每节绪论课时,可以将课程应用简介给学生,让其领悟学习此门课程能提升哪些能力,未来可以得到哪些应用,增加学习动力。绪论课兼有引言、简介、概论和导入的性质[8]。目前, 高校教学中对绪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基本上处于“学生无意识,教师无愿望,学校无要求”的“三无”状态,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引起教学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9]。心理学中有种现象叫做首因效应,即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且首因效应与大学生学习动机之间存在紧密关系[10]。因此,可以通过讲好绪论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二)课程知识结构图教学法——构建和巩固课程知识结构框架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知识框架就像一栋房子的地基和主体结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得越深刻,内容才能填充得更丰富。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所谓课程知识结构图,是指将课程所学知识点首先进行分类、分级,通过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用科学指导思想(如归纳、演绎和递推等方法)和规范的图示方法将课程知识点的内部关联具象化,这种图示具备简易性、直观性、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特点。需要注意是,课程知识结构图并不是对知识点的堆砌罗列,更不是对课程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精简、总结及逻辑关联后整合到长时记忆的一种简明、清晰的固化思维图示。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课程概况和知识点的内部关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定位[11]。

因此,作者提出课程构建知识结构图教学法。其具体方法为:第一节绪论课时,构建本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之后在每节课结束时,重新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图,下次上课时花费简短的几分钟采用重复、提问和测验等方法复习知识结构体系图,直至最后整门课程结束。其心理学基础如下。

首先绪论课除了可以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在所学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外,另一点更为重要的就是初步搭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个学习框架,让其对之后学习课程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心理学中对知识表征的研究显示,在特定知识领域的全部知识点的组织原则均是以中心概念为基础进行发散,然后所有概念再都被整合到知识结构体系之中,知识点的关联方式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12]。可通过学习、经验和训练提升各知识点间的内部关联,教育心理学的诸多研究也证实了有规律的系统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识记、理解和应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得以实现。目前,这一教学假设已得到脑科学的实证研究[13]。通过教师构建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就可以更加快速、简明和全面系统地构建个人知识结构框架,深入理解各知识点的内部联系,迅速定位新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与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再根据最近发展区进行学习,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对整体课程结构充分了解后,学生就可以自主寻找相关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