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陈红芝 何涛 胡喜巧 赵琴摘 要:在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当下每个专业课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植物学作为省级首批课程思政样板课,从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目标细化着手,形成符合课程要求的“美、真、辩、思”四字教学法。优化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切入点深度和广度,保证价值引领切入点常新,形成植物学课程思政体系。以费曼教学法打破课堂沉默,延伸课堂组织,落实教学环节六大模块。融合研学旅行和创新创业,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打造线上一流课程,有效提升课程创新度和挑战度,体现课程的引领性和时代性,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思政;四字教学法;研学旅行;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66-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of every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 As a model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courses, Botany has formed a four-word teaching method of "beauty, truth, debate and thinking"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refine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design should be optimized to explor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leading entry poi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so as to ensure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of the value leading entry point and 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botany curriculum. We break classroom silence with Feynman teaching method, exte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 six modules of teaching links. We integrate research and study trave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reate first-class online course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of courses, reflect the leading and contemporary nature of cours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Keywords: Bot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ourses; four-word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travel; innovative undertaking
201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上日程,也明确表达“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伴随国家政策的不断驱动、课程思政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热点[3]。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4],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求专业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和植物界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植物形态建成、植物系统分类、植物的功能和应用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涉及人类衣食、医药、工业和环保等各个方面。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里面《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可知植物学中的知识是生物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重要知识单元[5],涉及生物科学类、生物工程类和植物生产类的生物技术专业、园林、农学、环境保护和制药工程等多个专业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同时,植物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阶段,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最早接触的专业类课程,此时大一学生大多数对专业认识不清楚、学业规划不明确,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达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作为省级首批课程思政样板课和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植物学主要研究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在教学改革、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设计以及在教法、实习、实验和考核等方面的体现和执行的具体方式,充分发掘植物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重点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结合协同育人,以专业课为基础,组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组建一支由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交叉学科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结合学科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学科之间的共同点或共通点。让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环节的交流,确保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如果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不够深人、对专业课程体系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无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那么其专业教学很容易出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塑造割裂的情况。[6]”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注重自我道德意识和思想教育能力的提升,注重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效整合,利用多种渠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修身立德,形成一支熟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高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因校制宜,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细化教学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中心,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审订课程目标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解决学时不足问题。作为地方院校,学院生物教研室成员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子、细胞、遗传和生理生化等多个方向,团队教师结合研究方向,优势互补,寻求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强化教学研究,进行不同课程之间内容整合,“破除课程千校一面”,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对所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编排顺序,做好教学内容取舍与编排,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体现课程的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能力。
三、融入课程思政,打造课程思政体系
(一)审订课程目标,分解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打造课程思政体系
要重新审订课程目标,打造课程思政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目标,审订教学知识传授目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让学生在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和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达到知识传授的目标,同时也要深度挖掘每一个知识传授目标下的价值引领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不断构建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植物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推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植物学课程思政体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学生内心
通过黄河是“地上悬河”的真相,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通过世界上有名的四大生物工程之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出发点,让学生对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再通过从“治理风沙”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抗疫药方”植物资源的应用,让学生跟随国家政策,感受生态文明和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学生内心,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无缝切入,体现课程的引领性和时代性。
2. 让学生感受植物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独特的植物文化、特点鲜明的园艺、园林建设历史、领先的中药资源利用及众多我国著名生物科学家为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等思政元素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说通过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和青蒿素在治疗疟疾上的突出事例,让学生对中医药这个中华民族瑰宝的璀璨有更深的感受,既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又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梅、兰、竹、菊和松等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高尚品格的重要性;通过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绚丽、烂漫和多姿多彩的呈现,让学生通过课外作业“校园观赏植物花期的观察”,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提高审美情趣,并结合身边不同观赏植物花的着生方式及花冠的各种类型实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专业认同感。
4. 通过实习、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使学生将在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与创业相融合的能力。通过生物绘图技术的学习和锻炼,感受现实与显微结构的区别,引导学生探索真相,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 通过各种实例讲解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专业认同感
通过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及根、茎和叶的多样性和日常特殊药用植物的应用方式,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专业认同感。
(二)推敲每一章节的价值引领切入点,做到切入点常换常新,体现课程的引领性和时代性
切入点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确定课程思政切入点的数量和内容,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时事政治推敲、更新每一章节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切入点,进行整体化设计,确保融入自然,紧跟时代发展,契合社会需求,反映从国家、职业、个人和热点等多个层面的共性问题,展现学科特点,保证常换常新。例如,结合2019年底打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为全球抗疫作出了突出贡献药的通用方“清肺排毒汤”的应用[7],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古籍《伤寒杂病论》的创新应用。结和 “清肺排毒汤”中的柴胡、黄芩、射干、山药和茯苓等多味药材均为河南省地道中药材,引导学生思考河南中药资源现状和国家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关注和政策上的支持,让学生真正理解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远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以“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8],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无缝切入,体现课程的引领性和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