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践

作者: 谈淑咏 毛向阳 张传香 巨佳

摘  要:工程伦理与思政教育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必需的元素,将二者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需要。依托工程材料课程,以材料的疲劳性能、材料的成分与性能关系、机器零件材料选择、工程结构钢和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制定等知识点讲解为例,阐述工程伦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和探索,全面提升工程人才的思政素质和伦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工程伦理;课程思政;融合;工程材料;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74-04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necessary elements in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the nee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Relying on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taking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the selection of machine parts materials, engineering structural steel, and the formulation of parts processing process route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ethic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on and enlightening role.

Key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Engineering Materials; practice

随着“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的快速推进,我国正向工程强国发展。工程活动在改善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工程伦理教育愈发受到关注。与此同时,随着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兴起,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那么,理工科高校专业教育如何引领和服务工程伦理教育、新工科建设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一、工程伦理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一)工程伦理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指出,工程科技人才不仅要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更要能系统地协调好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和伦理等多方面问题。可见,新工科明确了对工程人员工程伦理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使得我国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历可以得到国际互认的权利。《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12条毕业要求,其中包括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等。显然,工程伦理教育对国际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随着工程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不断加大,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1998年肖平教授出版了《工程伦理学》教材,标志着我国工程伦理学的诞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我国工程伦理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还未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工程伦理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存在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机制不完善、涉及内容少和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伦理意识淡薄、工程伦理知识薄弱以及工程道德实践能力低下,工程伦理教育亟待深入开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2]。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使命[3]。作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将树人育人目标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全流程,合理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尽管当前各高校大力开展了课程思政工作,也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但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育人、教师思政素养参差不齐和思政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结合新工科的专业特点以及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内容、思政教学方法与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工程伦理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

由上述可知,工程伦理与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都是必要元素。其中,工程伦理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是以解决工程活动中工程实践主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问题为主旨[4]。而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以及内容、功能、方法、主体的反思和审视,是以具体问题和学生需要为导向的,让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德育元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显然,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完全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传递专业知识中“顺其自然”地将责任与使命、工程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这样既不撼动现有的工科培养体系,又利于促进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和课程思政有效实施,更好地培养学生伦理精神、爱国情怀、生态意识、工匠精神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目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及二者的共性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仅涉及课程思政或工程伦理某一方面,且将二者相互孤立,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若能将二者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统筹设计教学内容,协同育人,势必事半功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 工程材料课程现状

(一)课程简介

工程材料课程是本校机械和相关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零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要求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材料学基本理论,介绍各类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加工工艺及性能特点,并结合实例说明选用材料的原则和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结构与机械零件常用的各种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性能特点,从而使其初步具备合理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及安排制订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

(二)教学情况分析

工程材料是上述专业涉及材料方面的唯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需要以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和金工实习等为基础,结合生产应用实际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但理论学时仅30个,教学难度比较大,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困难。目前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对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政教育没有硬性要求,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涉及思政教育和工程伦理内容仍然比较少,添加也比较随意或生硬,不具备系统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政教育和伦理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结合工程伦理案例,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分析二者的共性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程材料课程中工程伦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例

工程伦理学是一种应用伦理学,它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行为的对与错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5]。工程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技术伦理、利益伦理、责任伦理和环境伦理,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人道主义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将人类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要地位”被定为最基本的统领性的原则[6]。培养工科学生的“责任感、伦理意识和工程管理能力”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共识。下面基于工程伦理内涵,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列举工程材料课程中工程伦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例,为课程教学新思路抛砖引玉。

(一)教学实例1——材料的疲劳性能

在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时,可以通过电影《黑鹰坠落》引入1987年中国发生的黑鹰坠落事件。这架美国制造的直升机设计飞行寿命为5 900小时,但仅飞行331小时49分就失事了,原因就是尾传动轴上的加工刀痕导致的疲劳断裂。如果工程师在产品制备和质量检验过程中负起责任,这种制造质量问题就不会存在,事故就不会发生,因此工程师的责任意识正是工程伦理的核心内涵。这一案例中黑鹰直升机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当时我国直升机制备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航空技术工作者奋起直追,勇于探索,目前直升机已从仿制仿造发展到自主设计,直升机制造水平正慢慢与国际接轨。

利用这一案例进一步拓展宣讲老一辈科学家(如柯俊、师昌绪、邓稼先等)勇于承担责任、报效祖国的事迹,介绍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及贡献,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献身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踏实勤奋、持之以恒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还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无形的价值观与有形的专业知识自然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实例2——材料的成分与性能关系

在讲解材料的成分与性能关系时,可以引入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海难事故。海难发生的原因是采用了含硫量高的钢板,导致钢的韧性差,特别是低温韧性更差。钢板含硫量高与当时炼钢技术水平有关,但造船工程师对钢的强度与韧性关系认识不足,专业能力欠缺,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现代工程对工程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更好的工程”需要工程师提高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感知与理解,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是其基础。引导学生在进行零部件选材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质量意识,这既是“生命至上”的工程伦理准则,也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具体体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贯彻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其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彰显,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而且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必须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向那些挺身而出的最美逆行者、抗洪救灾英雄学习,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坚强,同时我们要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心怀家国,努力学习,承担使命,体现生命的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