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学院建设中“原生学院”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作者: 周小丁 许有强 孙刚成
摘 要: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于2017年整合组建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校科教融合后,增设科教融合专业,推行院所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学院。该文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从教学管理视角探讨“原生学院”在科教融合学院成立前后“原生学院”所做的实践工作,包括开设科教融合示范专业、在科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中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及时补位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从中得出“原生学院”在科教融合学院建设中要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发展支持、并推动双方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启示。
关键词:科教融合;原生学院;教学管理;知行合一;全方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013-04
Abstract: The former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integrated and established into a new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17.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added a specialty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mplemented a school with institut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aking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work of the "original school"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with institut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cluding setting up the demonstration specialt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carrying out all-rou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specialt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arranging teaching administrato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time, and draw the enlightenment that the "original college" should provid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ege,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oth side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origin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ll round
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科教融合大多是科教活动之间的融合,“科”即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实验、学术研讨,“教”指教学育人活动,如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对于科教机构之间的融合国内学者则相对较少研究,这里的“科”即科研院所,如文中即将提到的山东省科学院,“教”即高等院校,如文中讨论涉及的学校齐鲁工业大学。第一种“科教融合”研究的是高等院校内部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两种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属单一公共组织(也即单一主体),而第二种“科教融合”研究的是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两种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融合,属两种不同的公共组织(也即双方主体)。所以,相较于第一种“科教融合”的研究,第二种“科教融合”的研究显然要复杂得多[1]。而在第二种“科教融合”研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有从教学管理视角的研究。
2017年5月,由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校科教融合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对接新兴产业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联合山东省计算中心在前期充分调研准备的基础上成功申办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后由于学校推行“院所一体”科教融合示范学院[2],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独立出来,并依托隶属于山东省科学院的山东省计算中心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从申报、开设、独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教学管理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目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教学管理整体运行平稳。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原生学院”这一新的名词,其与科教融合学院是对应关系,特指在科教融合学校中,孵化了科教融合专业,为成立科教融合学院奠定基础的老牌学院。本文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主要研究“原生学院”在科教融合学院建设中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从中得出经验与启示,不仅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起到促进作用,也对其他院校相关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原生学院”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原生学院”,在科教融合示范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建设中,在教学管理上所做的探索实践,按时间脉络大致可以分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成立前及成立后两个阶段。下面就从这两个阶段分别梳理“原生学院”所做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
(一)科教融合学院成立前的“原生学院”教学管理实践
1. 开设科教融合示范专业
网络空间安全是我国全面发展信息化社会的主要保障。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强调,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构建我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刻不容缓。2016年6月,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共同发文提出:要加强网络安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备条件的高校要建设网络安全学院[3]。为缓解网络空间安全行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需求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根据网络空间安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学科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认为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非常急需和必要的。
当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已具备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建立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在计算机取证与鉴定、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山东省的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平台,在全国同类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专业建设支撑单位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成立于1976年,隶属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公益性计算机应用技术科研机构。当时,计算中心建有一个国家级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两个省级平台——山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深入开展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无线传感网、下一代互联网、语音通信及智能制造等方向的研究,在多个领域跻身国内前列,牢固奠定了省内优势地位,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贡献卓著。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山东省计算中心支撑建设,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通过整合齐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资源与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的科研资源,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聚集了十分丰富的科教资源,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及科研成果等方面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前列、省内领先位置。随后,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成功获批,该科教融合示范专业从2018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
2. 在科教融合专业建设中实施全方位教学改革
为适应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科教融合示范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实施“2+2”“小班制”与“导师制”学生培养模式。“2+2”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后两年进入计算中心,由计算中心负责学生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与各类实践课程。计算中心依据各科研团队特色设置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课模块,实施小班制教学。学生选定专业方向后,实施学生导师双向互选,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后两年学生在计算中心的综合管理和培养均由选配的导师负责,包括学生参与所加入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课题及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等。
该培养模式充分整合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及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计算中心的科研资源优势,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又与计算中心科研团队模式相辅相成,能够充分发挥小班制与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在山东省计算中心接受两年的专业方向培养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或继续求学的需求。
除了人才培养模式外,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还进行了其他六项教学改革,分别是:(1)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构建与计算中心网络安全与数字取证团队、保密技术团队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及课程模块,由各科研团队根据团队优势、社会需求和专业方向发展趋势建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可涵盖4~6门自成体系的专业方向课程。(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筑逐渐细化的四个专业实践层次。具体包括:第一层次,开设与专业核心课程相配套的综合实践课程,该类实践课程集中进行,每门实践课程时长1~2周;第二层次,开设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实践时长128课时;第三层次,在前期实践基础上,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可选择进入与某一专业方向相对应的专业科研团队,进行生产实习,在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科研课题,或者直接参与工程项目,时长为16周;第四层次,学生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选择某一具体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时长18周。(3)因材施教,实施精细化分类培养,针对不同出口(就业、工程开发、读研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定向指导培养。此项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第二、三、四层实践内容,将其细化为偏工程开发实践内容、偏理论科学研究与偏本硕一体化贯通学习等,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与考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出口学生得到定向指导与精准培养[4]。(4)创新竞赛驱动、资质认证驱动与特长驱动的网络空间安全特色人才培养措施与评价机制。通过创新创业、专业竞赛等多样化措施培养网络空间安全特色人才;同时,创建创新创业成果、专业竞赛成绩、资质认证证书与经专家评议的专业特长等抵扣学分的特色评价机制,促进网络空间安全特色人才的成长。(5)建设综合实训平台,创设先进的虚拟实践环境。以实验平台、演练平台、竞赛平台及靶场平台为体系,规划建设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50人规模综合实训平台。同时与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训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打造线上课堂、在线实验、在线攻防竞赛等虚拟实践平台,创设先进的虚拟实践环境。(6)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制定专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不同模式对非本学科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转变为专任教师;同时招聘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