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展望
作者: 孙芬 马璨婧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一流专业,积极响应“课程思政”通知精神,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将课程思政融入国家一流专业的专业建设。包括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修订与核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积极建设产教融合专业,将课程思政融入产教融合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家一流专业;思政专业;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14-04
Abstract: As a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 construction, the Major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notification spiri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uilds the demonstration major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integrat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 It includes the targeted revi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dhering to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and the revision and approval of the syllabu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recent years, the major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been actively building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ajor,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ajor.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jors; talent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一流专业,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修订与核准教学大纲。
一、将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重点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点。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纲要》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专业特点,贯彻OBE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就是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在办学定位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坚持“规范+特色”的培养思路,实施“两化两创两面向三个高”的总体培养定位,即响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需求,凸显学校气象环境的学科优势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特色,积极开展适应复杂商业情景下的创新和创业两类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面向地方和行业、服务地方和行业的工商管理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和高素质的现代复合型商科人才,尤其擅长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相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在培养目标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职业道德和素养,能够从法律、伦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决策和管理。
二、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根据《意见》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一方面,科学设计“显性思政”课程即课程思政通修课程。另一方面,发挥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与特色课程的“隐性思政”功能。力争使每一门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系统
以系统论的观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把整个专业的课程群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各个模块、各门课程作为子系统,统筹布局、重点突出、功能明确并互相配合。
1.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通修课程
在第一学期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识课(核心+拓展),体育(1)、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在第二学期设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2)等课程。在三、四学期分别设置体育(3)和体育(4)。第五学期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第六学期设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第一到第八学期均设置了形势与政策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要发挥“显性思政”功能,响应《纲要》要求,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体育、美育类课程则要按《纲要》要求,发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温润心灵”等功能。
设置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发展大学生的智力与潜能的同时,不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因为全面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也符合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大学阶段也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专业教育课程
虽然专业课程主要发挥“隐性思政”的功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其又是关键和核心。在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绝不能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要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的融合,而不是割裂。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要保持重视、热情与细致的态度,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掌握专业教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性与主动性。
根据《纲要》对“专业教育”课程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19)、市场营销学等。设置了专业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和招聘与人才测评等。设置了专业选修课程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英文)等。
《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以经济法、经济学原理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例,这些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使用“马工程”教材、使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学术体系,课程内容既有理性又有温度。课程的设置符合“德法兼修”“经世济民”的育人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3.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实践课程
理论来源于以前人们的实践与提炼,其框架和内容又用于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知与行的关系,是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但知易行难,在大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专业设置了实践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等。设置了实践选修课程:计量经济学实践、数据库与数据挖掘实践等。
无论是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如果物质消亡了意识也随之消亡。真理只能从劳动人民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从艰苦的埋头实干中产生出来。当掌握了真理与理论又反过头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实践出真知,学习应与实践相伴,仅仅偏于理论上学是不对的,而是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从干中学、边干边学。
没有科学的专业实践课程,就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业唯艰,创新弥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就是新生代艰苦朴素、“敢闯会创”,靠的是创新与科技振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任。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展人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学思结合、敢挑战、敢精彩。
4.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特色课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最早由列宁在《共产主义》中提出。在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一般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行动的指南,这一原则在今天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建设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专业,就是要去把握学校与专业的特殊性即优势与特色。就是要以大气一流学科为引领,设置气象模块课程,大气科学概论、气候公共服务等学科,设置信息模块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Ⅱ)和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具体课程子系统
《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纲要》的要求,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做好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1. 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每一门课的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修订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2020版培养方案中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原理设为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课程,设置经济法为专业选修课程。
一门课的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还不够。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程思政体现到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更体现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内容、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上。真正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生动而饱满、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建设有温度、广受青年学生喜爱的课程。“十年树木,百处树人”,发挥每一门课的价值引领与育人功能。
以经济法课程为例,建立起课程的思政理念,包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德法兼修、经世济民;陪伴学习、亦师亦友;持续学习、百年树人;春风化雨、无痕融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体、合作学习等。任课教师不仅希望成为学生们的老师,也希望成为学生们的朋友,以真诚为路,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专业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