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范秀君摘 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多元化课程思政因素,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路径研究,主要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学生小组互助,提升专业学习能力、沉潜经典文本阅读,领会人文精神内涵、深入文化资源调研,增强时代使命感等四个方面,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路径;学生中心;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98-04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formed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oviding a profound streng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trives to build a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ke full use of i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s an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teaching path research, mainly from the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explore student group mutual assistance, impro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bility and sink into classic text reading,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the times, so as to truly implement the training goal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ing path; student center; learning community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贯穿本科阶段人才培养4个学期。其教学内容所涵盖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经典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兼具学术性与价值性,是实现深化价值引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支撑课程。因此,其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养成,更是以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泰州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以文化人,浸润课程思政要素;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改为抓手,围绕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养成这一目标,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基础。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以江苏省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利用翻转课堂和线上资源,运行自建线上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2018年至2020年,教研室成员以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段为线,先后拍摄160个微课,约1 800分钟的微视频。在微课视频拍摄之间,课题组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术兴趣进行分工,以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和学术性探究为标准,力求做到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作品鉴赏研讨引导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完成校级重点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教改项目,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建设。2019年简明中国古代文学获得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其中2019年春学期明清文学部分,校内外有4 800多人次参与线上学习;2020年两个学期、2021年春、秋学期有2 0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线自学、交流,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评价,强化过程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加大平时成绩占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索学生小组研讨,提升专业学习能力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遴选课题,分工协作,提升专业学习研究能力。学期伊始,学生以2~3人为小组,根据课程内容,选取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等,进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围绕专题,查找资料,研讨协作,形成PPT和小论文,汇报交流,并将之计入期末综合成绩。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收集材料;小组成员间切磋合作,督促学生在研读文本、思考中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涵咏经典文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21级汉师3班第2小组以研读《史记》中有关民族传记资料,进而讨论“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是小组选题并研讨。根据本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内容,本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感兴趣,结合课程思政中“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研讨,对其中的民族记载进行研究。
(一)探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初衷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逢西汉最强盛的汉武帝时期。其父司马谈在去世之前,把写作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历史的夙愿,交付给了他。司马迁追忆如下。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1]”
作为史官,司马谈有强烈的著述意识,“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深惧自己“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对不能言周公“论歌文武之德”、继承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的伟业,特别是对春秋之后的史书缺失,对汉朝统一兴盛的历史无法真实记录,抱有深深的忧虑:“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为父亲强烈的历史责任心所感动,司马迁继承遗志,“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最终以史家的担当,完成“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创作。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不仅熟读了当时的历史文献,利用史官的身份,查阅皇家典藏的“石室金匮之书”,掌握了撰写统一多民族中国历史最基本的文献资料。此外,他不断各地游历,进行田野调查,“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探寻华夏族人文初祖的历史文化遗迹;亲自“浮于沅、湘”,跟随屈原的足迹,踏寻楚国屈夫子的生活轨迹;只身寻访中原大地,“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追索华夏文明原初的根脉。在这些早期华夏族文明的核心区域,司马迁每到一处,不仅考察历史文化遗迹,查阅文献,结交文化名人,体察民风,对历史记载和传说中先贤圣哲的生活感同身受,真正达到了“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因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素材。最难得的是,司马迁有机会出使西南地区,“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深入了解了西南各民族,感受到与中原地区迥异的民族文化,较早记录了西南各族群的历史与生活,特别是其与中央政府的历史,为其后来完成《西南夷列传》奠定了坚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基础。
(二)《史记》中对少数民族的记录
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敏锐卓识,观察时势,按照空间方位顺序,记载《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六个民族的历史及其与中央政府的交往,并强调其与中原文化间的血脉关系,形成当时一部系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史观的文献基础。
司马迁运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的方式,编撰《五帝本纪》发明彰显“五帝德、帝系姓”,探源华夏族人文初祖;《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则用坚实的文献,梳理了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史乘;《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是撰述华夏族在民族史实和名称向“汉”转化时期的关键文献;《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则是关于强化汉族形成阶段的基本文献。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以历史学家的远见和广阔的胸怀,重视多民族中国多元一统格局当中的各民族群体,不仅第一次在国家历史构建中为“四方族类”列有专传,着意用“华夷共祖”的民族观来书写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强调中国各民族的共源特点和“夷夏之辨”中兄弟般的密切关系,形成了历史文化概念上的“大一统”中华观,奠定了中华统一多民族一体的历史基础[2]。
(三)“大一统”观念的体现
司马迁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宗旨,以如椽之笔,创造性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体例,创作《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司马迁其中“本纪”居五体之首,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三千年的兴衰沿革;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围绕十二本纪展开,犹如众辐绕毂,星拱北斗,“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1]。其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的历史,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这样,无论从撰写体例,还是在叙事布局上,都有助于《史记》“大一统”观念的展示。
其次,在小组汇报,同学讨论补充。《史记》中对“大一统”历史记载和观念的表述,体现在司马迁对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考察和记载。
开篇《五帝本纪》详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个上古帝王的历史轨迹,即是追忆中华民族意识的历史源头。
《史记》中黄帝是促成华夏族群走向统一的奠基人物。《五帝本纪》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