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作者: 王天平 潘勤情 李函书[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全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拔尖创新人才拥有突破常规的创新性思维、特殊多元的综合性能力、主动进取的个性化品质三方面的关键特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与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活动能通过开展知识授受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知识基础、创设育人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成长环境、组织科学实践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方式支撑。为了更好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革新主体理念,奠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基础;联结教学内容,促进个体知识与能力转化;重视教师指导,增强教师特殊育人能力;聚焦培养质量,开展灵活的创新评价。
[关键词]教学活动;拔尖创新人才;关键特质;功能定位;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6-0051-08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然而,在我国人才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宏观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下,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为关键性技术突破提供人才支撑。
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来看,拔尖创新人才是在与多元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因而应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全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指向每一位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受教育教学与其他要素的共同影响,教育的第一要务与基本追求指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活动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选育的关键载体,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选育要在不同学段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场景的教学、提供不同的安置方式[3]。因此,如何有效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现实议题。基于此,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质、阐释教学活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进而探析教学活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是当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对促进社会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回应。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质
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对具有杰出创新水平人才的专称。不同于普通人才与一般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融合了拔尖人才与创新人才两者的特质。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突破常规性思维,勇于变革创新,能够产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包括内隐素质、外显素质、个人学习相关素质、与他人互动合作相关素质、相对静态的素质以及相对动态的素质[4]。研究者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进行了探索,总结得出拔尖创新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开辟新思路与新路径的创新精神、勇于批判质疑包括与开拓进取的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思想道德在内的个性化品质。梳理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质能够为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基础与科学依据。
1.1 突破常规的创新性思维
从思维创新性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与意识,以更好地促使其转化为创新精神与能力。“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常规思维作为大多普通人才的思维品质,受到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易固守某种特定的模式和步骤。个体缺乏创新思维会陷入问题表象的光晕中停滞不前,也会由于惯性思维范式而无法窥见事物的全貌,严重影响事物功能的发挥。而拔尖创新人才善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拥有强烈的逻辑分析能力,并能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创造出新的成果。
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创新性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拥有灵活、开放的思维。结合灵活性量表统计数据,可知相较于低创造性的人,高创造性的、杰出的科学家更开放,并且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5]。拔尖创新人才勇于追求获得真理性与创新性的认识,能够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对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获得新体验。此外,其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思考并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积极发现、探索身边的现存难题,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及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突破当时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固有思想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技术,获得了我国农业领域代表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解决了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另一方面,具备新颖独特的意识与见解。新颖独特的意识与见解是拔尖创新人才拥有的又一突出特质。创造性人才拥有独立、灵活的思维与较强的创新精神,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总和[6]。作为推动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拔尖创新人才善于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而产生新的想法,能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寻找常规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还能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提出出乎意料的见解,并能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将新的思想意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1.2 特殊多元的综合性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与多元性,而个体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实践的成功与否。拔尖创新人才拥有多方面的能力,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将不同的事物融会贯通,并在解决问题时协同不同的主体,凝聚并发挥不同群体的智慧,将问题解决所需的各方面知识优化组合。具体而言,拔尖创新人才拥有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其是能够进行独立研究的高层次创造人才与高新技术创新人才。
首先,具有在某个特定领域的特殊能力。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面面俱到的人才,而是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具有突出表现的人才,更是在特定群体中具有引领先行作用、表率示范作用的人才[7]。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领域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世界数学难题,电磁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们在不同的专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知,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拔尖创新人才能聚焦某个具体领域,拥有该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独特的问题视角。其次,具有浓郁的科研兴趣与研究能力。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耗费精力的脑力劳动,个体只有拥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与扎实的科研能力才能坚持攻克难题,为社会创造价值[8]。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青年时期就梦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这支撑着他始终坚持攻克世界医学的薄弱环节——肝脏外科领域,历经多次实验研究与总结反思,最终成为世界肝脏领域的领跑者。最后,具有集体协作能力。集体是不同个体在共同目标驱使下形成的特定群体,个体通过合作与探究能够促进思维间的相互碰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在集体智慧中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并能够通过洞察身边各种有利条件更好地解决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在她的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的协作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发现了青蒿素,为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带来了生机。
1.3 主动进取的个性化品质
从品质优良性来看,人才培养是一个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辩证过程,人无德不立,创新品格与优良道德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应有的品质[9]。品质是个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包括了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拥有突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还拥有主动进取的创造性人格品质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而言,拔尖创新人才拥有如下个性化品质。
第一,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包括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科学道德品质、不畏困难的精神等。拔尖创新人才拥有这些重要品质。如哥白尼、伽利略、波尔兹曼等著名科学家在受到社会谴责等不公正对待后仍然能够矢志不渝,坚持追求真理,精益求精,为人类社会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第二,拥有探究与进取的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往是创新者的必备品质,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表现[10]。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拔尖创新人才在面临难以突破的问题时,能无畏困难、迎难而上,积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拔尖创新人才在问题面前能够以开放自我、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面对现实难题,拥有健全的心理品质。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虽身有残疾,但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最终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第三,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及宽广的知识视野。人类的实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的程度与范围都受到人类知识水平的制约[11]。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拥有全方面的素养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够充分抓住已有知识信息,并从宽广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与判断事物的本质,预估事物发展趋势,着力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创造。
2 教学活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逐渐从少部分天才儿童转向挖掘每个人的特殊潜质,人们逐渐意识到后天教育和生长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承载着包括思想品德培养,系统文化科学知识传授,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发展在内的多重任务[12]。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性活动,教学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专门的育人活动,彰显了师生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发展过程,有利于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1 开展知识授受,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知识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个体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科学家品质养成、创新人才品格培养的过程。根据威斯伯格和希克森特米哈伊等人提出的“十年定律”,学习者的创新性品质发展建立在长时间积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正因为有了知识的支撑与浸润,创新才有了本源与根基[13]。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是个体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创新与创造的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实践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个体创造性培养也源于具体境脉中由学科基本原理与概念构成的创造性知识。知识创新与潜在的新知识产出是隐藏在人才争夺背后的实质。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知识传递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传授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定知识基础。教学活动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从个体单纯的智育开发转向学习者五育融合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塑造学习者的个性化品质与创新性思维。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是一个连续的多阶段的过程,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4]。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H.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多元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指向个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发展,其中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批判思维、联结思维等;非智力因素指向个体的好奇心、动机、兴趣等。高质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创新人才[15]。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聚焦学习者解决某个难题所需的全部知识,通过开展有助于学生知识理解的认识性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智慧增长的知识旨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这一过程使学生在从智力层面的单维度发展逐步延伸到道德品质与非智力因素的达成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勇于直视难题、积极找寻问题解决方案的坚韧品质。此外,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脑左右半球的协调活动紧密相关,要促进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互补性和贯通性[16]。这也要求课堂教学要突破传统的“育分应试”或“标准化答案”的单一化教学取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秉持五育融合理念,以促进个体获得完整体验与整全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逐步引导学生摆脱以知识符号为主导的无意义学习,指向增强学习者健全的人格修养与自主发展意识,最终实现学习者的德育、智育、情感等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