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要素、管理及应用
作者: 李红蕾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是一所幼儿园全部教研活动及其成果的真实记录,是以文本、图片、视频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样化方式储存的全部信息资料的总和。它能翔实反映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发展阶段、研究情况、成绩成果以及存在不足,是幼儿园资料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梳理与回顾,可以回溯、评价教研工作开展的历程,为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教研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继承教研活动优秀方法并对教研成果进行梳理、应用及转化;可以总结、提炼名特优教师的研究历程,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支持路径。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对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管理、应用与研究,来塑造幼儿园教研文化,推进幼儿园质量提升,是每一所幼儿园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要素及其内涵
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由体现教研活动全过程的各类要素构成,并根据幼儿园教研活动再研究、再利用的需要进行合理性划分、保管及利用。国内对教研资料档案进行研究的文献大多从宏观层面进行类别划分,如董春芳将其划分为国家政策、本地区指导文件、专家成果、教材大纲等十大类别。而幼儿园的教研资料档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如何分类等则少见研究成果。这一方面说明现阶段幼儿园对教研资料档案缺少系统的关注与研究,也说明在园本教研处于探索转型期的当下,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种类繁多、数量庞杂、形式各异,对其要素及划分存在一定难度。
笔者在诸多研究文献中,关注到殷敏(1998)将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划分为计划性资料、过程性资料、管理性资料、总结—成果性资料,并提出注重资料的积累、注重资料的广泛性及其价值、注重资料的规范三个建议[1]。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必要因素的内涵与类别,可以在殷敏老师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下学前教育教研发展的现状进行补充与调整。
(一)计划性要素
计划是对未来教研事项所做的事前预测、安排和应变处理。幼儿园教研计划按照时间、层级、主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维度的划分。按照时间由近及远可以划分为学期计划、学年计划、三年规划、五年规划;按照层级由小及大可以划分为年级组或项目组教研计划、园级教研计划、集团教研计划等;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教研计划以及教师个人发展教研规划。不论哪一种层级的教研计划,都应突出计划的五要素,即: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
(二)过程性要素
过程性要素表现的是教研活动组织过程的轨迹,收集的是教研活动筹备、计划、组织、反思、落实全过程中的所有形式的资料。因此,过程性要素的收集过程是一个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落实、事后有加工的过程。同时,过程性要素的数量众多,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也会体现幼儿园的价值判断,即在保持真实状态的基础上对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材料如何进行取舍与加工。以一次具体的教研活动为例,其过程性要素一般包括:1.活动前的准备材料——问题调查与分析、案例的选择与梳理、发布的教研问题清单、教研主持人的备课、为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源包等。2.活动中的过程材料——在教研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实录是过程性材料的主体,也是体现一次教研活动完整过程的重要资料。一般可以用教研实录的方式呈现。例如,在教研活动开始前,通过录音或视频形式对教研活动全过程进行录制,在教研活动结束后,将录音或录像转换成文字形式,再次整理。能够反映教研活动的照片、视频、录音等也都被视为教研活动重要的过程性材料。3.活动后的反思及验证性材料——有效的教研活动必然是有成果的。教研活动结束之后对教研活动效果的评价、对教研结论应用的验证、教师撰写的教研心得或者实践案例,都可以视为教研活动的补充材料。
(三)管理性要素
管理指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落实到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管理性要素一般通过各类制度、指南、办法等来呈现。例如,《幼儿园教科研制度》应具体规定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体内容、频次、时长、组织者的责任以及奖惩等内容,以此保障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园教研组长岗位职责》应明确教研组长的责任、权利、义务,使教研组长开展工作有规可循;《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则要明确教研组开展工作的标杆性指标,以此推动教研组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成果性要素
各类教科研成果不仅是一种成效的显现,也是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承前启后的基础。总结成果性要素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渠道划分:一是对应规划、计划的总结类资料;二是科研课题的立项、开题、结题全过程资料;三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参赛内容、资料及获奖文件与证书;四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各类教科研期刊、学报上(出版社)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以及论著等;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分阶段如学期、学年,对教研活动的优秀成果如课程故事、儿童发展档案、读书笔记、典型教研活动合集等经过选择、编辑收录入成果,以此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发展的参考资料。
二、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管理
教研资料档案的管理从属于管理与教研两个不同的范畴,即用管理学的知识管理教研资料档案,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开展与提升服务。对于幼儿园来说,应从以下三个视角对教研资料档案实施管理。1.规范化要求——教研资料档案的分类方法、内容选择、格式设计、归档管理等均应有全园一致性的规范,并形成制度化管理。2.专业化人员——幼儿园应配备专门、专业的教研资料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具备档案管理及教研管理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定期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3.动态化完善——教研资料档案的价值不仅在于存档,更在于对资料档案的有效化应用。因此,对于教研资料档案如何收、收什么、收到了如何用、对资料如何评价、如何更好地管理等诸多类目,都应通过阶段性的“分享——回顾——评价”进行动态化完善。
三、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应用
随着档案学的现代管理技术不断更迭以及幼儿园教研服务教师、服务幼儿、服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趋势,教研资料档案只进不出已经成为历史,应用教研资料档案服务于幼儿园教研工作开展成为新的共识。因此,幼儿园教研资料档案的应用也应成为幼儿园研究的重点。
(一)由文本档案向数字化转换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背景下,教研资料档案的呈现方式也需要转型。2020年,齐鲁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张晓波提出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概念,提出通过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使之转化为存储在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数字图像,并按照纸质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目录数据与数字图像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2]。这给当下幼儿园的教研资料档案管理指出了发展方向,借助这种数字化技术管理,能够极好地实现幼儿园教研资料的存储、提取、应用、评价。当下,徐州市雍景新城幼稚园正在致力于开发基于App的花园博物馆掌上应用系统,将幼儿园教研、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录入,便于教师的检索、提取、应用、评价,便是出于数字化应用资源的设想。
(二)由资料档案向资源库转化
建设教研资源库,使得资料档案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储存转化为存用一体。教研资料档案承载着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经验、资源、成果,也记录着幼儿园教研工作逐渐成熟的历程。通过教研资料档案的目录化管理、分类存放、提取使用等,可以支持教研活动在教研备课、问题解决等方面借鉴成熟优秀的经验,实现研究的纵深性发展和进阶式提升,使幼儿园教研发展实现循环向上的态势。
例如,“新生入园适应”是一个老问题,幼儿园针对此类问题已经组织过入园活动设计、新生班级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家庭走访计划等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研结论,并留下了成功案例。对于幼儿园老教师来说,新生入园适应的主题不再需要研究,但对于新入职教师,仍旧是一个无所适从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研资料就自然转化为新教师解决问题的资源库。新教师通过调取新生适应主题相关的教研资料进行学习,在学习、应用的基础上,如果产生新问题或新难题再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既可以体现教研活动系统性、钻研性的特质,又可以避免全体教师研究时间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殷敏.幼儿园教研档案资料的建设(续)[J].早期教育,1998(06):41.
[2]张晓波.科研院所档案数字化实践探索与风险管控[J].云南档案,2020(06):55-57.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十四期重点资助课题“组织学习视域下幼儿园教研活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JM14-ZA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