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培养
作者: 王学峰摘 要:辩证思维展现和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过程,包含四层含义,即思维的多元性、批判性、全面性和逻辑性。补充材料,打破认知的局限,可以培养思维的多元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真相,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关联比较、综合考虑,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在激烈的辩论中学习有条理地表达,有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辩证思维;多元性;批判性;逻辑性
辩证思维是展现和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过程的思维方式,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即思维的多元性;二善于从实际出发,敢于质疑,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判事物优劣,即思维的批判性;三是能够由简单、片面地看问题走向综合考虑,即思维的全面性;四是强调整个论点和论据的严密,即思维的逻辑性。
小学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信息爆炸时代,新鲜的事物和观点层出不穷,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欠缺,这导致他们看问题比较简单,易发生偏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挖掘辩证思维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
辨析和判断,渗透辩证思维的培养,从而达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1]的培养目标。
一、补充材料破局限,培养思维的多元性
思维的多元体现在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积极拓宽思维边界。为了破解因知识、经验有限而导致的小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思辨点,通过补充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一)“补”出见解
当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持不同的观点。学生在辨别观点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固执于自己的观点,一个是丢失了自己的观点。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补充资料,在辨析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容易被牧童的“画错了”
这一看法左右,从而得出戴嵩“画得不好”的结论。这里面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牧童“画错了”的结论是否权威,二是“画错了”是不是等于“画得不好”。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关于斗牛的资料。学生补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唐代画家戴嵩以画牛著称;《斗牛图》作为传世的画牛佳作,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学生在补充了科普资料后还发现:斗牛时牛的尾巴可以是“调尾而斗”,也可以是“尾搐入两股间”……在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得出结论:《斗牛图》画得好,即使牛尾处理有一点遗憾,但瑕不掩瑜。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逐渐意识到,看待问题应在多方查补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合理的看法,养成凡事有辨别意识、不轻易“上当”的习惯。
(二)“补”出立场
人们看待问题的立场不同,得出的观点就不同,内心的情感倾向自然也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认知聚焦在文本核心处,结合相关的补充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和思维碰撞,锤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例如,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对于到底为谁读书,学生产生了争议。有的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或者家庭获得更好的生活。教师先引导学生搜集补充有关周恩来的资料,了解他的事迹。汇总交流后,学生被其崇高的人格所折服。继而,教师再让学生搜集留学归国科学家的资料,并帮助学生补充近些年留学未归人员的相关数据。学生发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留学归国科学家,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有一些人员赴美、英等西方国家留学后,留在了当地工作、生活,选择为他国服务。基于这些资料的分析,学生明白:从国家立场上来看,读书自然是为了中华之崛起;那些认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好生活的,显然是从个人立场进行思考的。如果那些留学未归人员也能够从国家立场出发,选择学成报效祖国,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强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立场不同,判断就不一样。当然,在
此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选择立场应以国家和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二、亲身行动求真相,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关键在敢于质疑,能根据实际,依据客观标准和规律判断事物的优劣。由于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面对复杂的事物往往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亲身行动中获得真相。
(一)“行”中见真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事物
不能用感觉代替分析,而是要借助亲身实践,作出理性的判断。
例如,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时,不少学生都想到附近镇上的一个美食小吃街。他们通过大众点评App和短视频等平台,向同伴推荐这里的一个个“好地方”。看到学生的习作后,教师并未及时给出自己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跟着推荐,去现场体验,
之后再讨论。学生实地探访,分别从环境、服务、菜品三个方面进行评鉴,发现这些“好地方”有的名不副实。通过这样的实践论证,学生自然真切体会到判断真伪的好方法——亲自实践。
(二)“行”中得标准
个人的喜好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作出的评价自然也不同。仍以上文“推荐一个好地方”习作为例,学生在评选最佳饭店时又有了争议。有一家饭店获得了班上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仍有少数学生给出了否定意见。这又是一个思辨的增长点。于是,教师引导大家分析,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参与评选的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有学生是从四川等地转学来的,喜欢重口味,尤其是辣味。而这家饭店以淮扬菜为特色,不符合这些学生的口味,并非饭店的口味不佳。由此,学生感悟到,个人的喜好也会影响评价结果;评价时必须排除主观因素,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和公正。
三、关联比较研起因,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思维是复杂的。作为小学生,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关注表层因素或者外部原因。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再进一层,能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从而让思维具有全面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并设计一些任务,驱动学生不断地提问、查证,进行各种关联比较。
(一)“联”出顺序
一件事情往往牵涉多个要素,如何理清其顺序?不妨借助关联比较。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做一回小法官,判决“谁是导致孩子遇险的罪魁祸首”。学生踊跃回答,有的说是放肆顽皮的猴子,有的说是被生气冲昏头脑的孩子自己,还有的说是开玩笑开过头的水手,更有学生怪罪于风平浪静的返航。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事件因果关系画出肇祸链条:风平浪静返航—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放肆逗孩子—孩子生气追猴子—水手笑得更欢—猴子更放肆—孩子气极了,爬桅杆走横木遇险。从画出的链条里,学生轻松地找到了肇祸原因,从而将引发问题的各种因素以先后顺序有序勾连起来。学生也由此明白事情起因具有复杂性,明白看待事情要全面的道理。
(二)“联”出主次
造成事物发展结果的原因虽然多,但会有主有次。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矛盾,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还是以《跳水》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肇祸链条进行思辨:若你是大法官,你会判决每个对象的责任份额各占多少?学生再分析肇祸链条,很快学会反向关联,由遇险结果往前推,得出主要的肇祸对象是水手,不是猴子。首先,猴子只是一个顽劣的动物,天气是客观条件,天气、猴子顶多各占10%责任。
而水手们是大人,他们的取笑和放纵,才使猴子放肆,最终导致孩子被怒火冲昏,走进险境。孩子也要对自身的冲动行为负责。他们认为,孩子和水手各负40%的主要责任。虽然其中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是,学生的分析过程很有意义。若坚持这样分析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培养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思维定会明显提升。
四、激烈辩论究条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体现为条理清晰,能围绕重点,清楚有序地表达。辩论需要选取各种
论据,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说服对方,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论证严谨的课文,引导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一)“辩”中有依据
表达观点,就是言说和论证的过程。找准论点和论据间的交融点、契合点,才能让学生的认知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两小儿的论证方法,再让学生迁移到辩论情境中,组织了“小学生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活动。学生有条理地选择观点依据——材料、事例等,也初步考虑对方的一些观点,
针对性调用反驳材料。通过激烈辩论,正方认为用手机利大于弊,原因是方便生活联系、娱乐减压、便于搜索资料和学习互动等;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列出影响视力和身心健康、容易上当受骗等弊端。在辩论中,“有依据地思考”的习惯不断深入人心,思维的逻辑性也不断增强。
(二)“辩”中有融合
辩论虽然是针锋相对的,但如果教师能加以引导,双方
都能够辩证地看待,就能融合双方的角度或立场,构想出一些双赢的建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最终能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以上文提到的“小学生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为例。双方各执己见,
争论不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不使用手机?听到不用手机,双方都觉得不可接受。教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那么该如何使用手机呢?学生结合各自辩论的观点和例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应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在充分发挥手机的
作用的同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弊端降到最低。学生双方合作,梳理一条条意见:加强
健康使用手机的管理,安装绿色软件(青少年专用),家长加强提醒和陪伴等。不少观点看似对立,也可有机“融合”,这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辩论分析也可以走出课本,走向生活。生活中也有不少具有争论性的问题,如父母管得严好还是松好?学生需要多表扬还是多批评?学生课间做游戏好还是不做游戏好?……诸如此类,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辩论中观点碰撞,意见融合。这不仅有利于发展思维的逻辑性,还有助于达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大有可为。教师首先要做一个辩证思维的敏感者、开发者,在教学中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辩证思维训练,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