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课堂”下的数学“四会”评价例说

作者: 王静

“会学课堂”下的数学“四会”评价例说0

摘 要:聚焦学生学会学习,从“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说、我会做”四个维度给予评价,通过“加分”或“减分”,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提醒。这就是“会学课堂”下的“四会”评价。数学课堂的“四会”评价,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聆听、勤于思考、精于表达、乐于实践的习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会学课堂”;“四会”评价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导航成长:大数据支持下‘会学’课堂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编号:B/2021/0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聚焦学生学会学习,从“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说、我会做”四个维度给予评价,通过“加分”或“减分”,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提醒。这就是“会学课堂”下的“四会”评价。“四会”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传统的评价相比,“四会”评价更多地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描绘了无限可能性。本文聚焦数学学科,阐述如何依据“四会”,培养学生善于聆听、勤于思考、精于表达、乐于实践的习惯,以此推动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

一、“我会听”维度

数学课堂的“我会听”,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要义:(1)专注听。避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眼睛注视着发言的同学;将别人所说和自己所想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2)听明白。首先是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要求;接着是能听懂同学的发言并简单地判断正误,能抓住发言的重点;更高的要求是能够从几个人的不同发言中总结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听懂别人没有表达出的内容。(3)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回应。通过用眼神与老师互动的方式表示自己听懂了;将自己所想和别人所说进行比较,对他人的发言作出赞同、补充、质疑、反对、综述等回应;听出数学特有表达方式的含义,快速地接受、反应、加工、总结。

【案例1】 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练习课

师 (出示图1)

看了这个表格,读了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有漏洞?或者说有不清楚的地方?

生 他从哪儿出发?到哪一站?

师 有谁能听懂他的意思?

生 爸爸在哪个地区?北京南站是8:00发车,济南西站是9:34发车。

师 也就是说,关注动车是从北京南站开出,还是从济南西站开出的。“我会听”加1分!我们不仅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还要能听懂同学的发言。

生 我知道了,还差一个条件。

师 那你能不能补一个?

生 从南京南站出发。

师 如果这时候还有同学补充发言,就加1分“我会想”。

生 规定前5分钟停止检票,南京南站是11:46到达,而发车时间是11:48,中间隔着2分钟,好像不对。

生 11:46是车到站的时间,我们应该看11:48这个发车时间,要在11:48之前5分钟到达车站,11:46是不看的。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 “我会想”“我会说”各加1分。

……

“我会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理解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也引发自身的思考。学生立足自身,通过“听”老师和同学的表达,发现数学中的难点,发挥乐学善学的品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二、“我会想”维度

数学课堂的“我会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独立的想法。通过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又有联系对比的想法。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倾听他人的想法,产生新思考、新想法,抑或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有新启发、新发现。(2)有疑惑地想。“会想”不一定是得出正确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或是对他人的想法有不同看法,甚至质疑,也是一种“我会想”。(3)有根据、有方法地想。想法的产生不能凭空而来,而要有根据、有方法,先找到根,再顺藤摸瓜;结了一个“瓜”后,可能会根据这个“瓜”,再结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瓜”。

【案例2】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练习)》

(教师出示如下习题。)

与算式“72×125”得数不相等的是( )

A. 9×(8×125)

B. (80-8)×125

C. 70×2×125

D. 70×125+2×125

师 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 C是错的,这道题不能这样算,而要像D那样用乘法分配律。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示意。)

生 A、B、C都是对的,A用的是乘法结合律,B和D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师 第一位同学说“C是错的”,第二位同学说了A、B、D选项的依据,你还可以分析什么?

生 我还可以分析,错误的答案错在哪里。72≠70×2,改变了计算结果。

师 真好!“我会想”加1分。还可以分析什么?

生 我可以分析A、B、D选项对的道理。A选项把72变成9×8,B选项把72变成80-8,D选项把72变成70+2。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 真会想!“我会想”加1分。

……

【案例3】 四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

(教师出示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

师 你想到了哪些单位?

生 1平方厘米。

(学生纷纷举手示意。)

生 应该是1平方分米。

生 1平方厘米也有,只不过这个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有100个1平方厘米。

师 想得很全面,“我会想”加1分。除了1平方分米,你还能想到什么单位呢?

生 还有1分米,1立方分米。

师 由1平方分米还想到了1分米和1立方分米,“我会想”加1分。那1分米应该写在哪儿?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呢?

生 1分米写在棱上,表示棱长;1平方分米应该写在面上,1立方分米是这个盒子的体积。

师 是的,借助纸盒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找到了联系。找到了联系就会思考,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 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厘米,这个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容积就是1毫升。

师 “我会想”加1分。

……

教师第一次加分,是因为学生对产生的疑问和矛盾进行解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第二次、第三次加分,都是因为学生依据同学的回答再思考,顺藤摸瓜,有根据、有方法地“想”。教师的层层推进,助推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进阶。

三、“我会说”维度

“我会说”是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即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把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等表达出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清晰说。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让大家能轻松地理解自己的意思。(2)个性说。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展开论述;或就某一点深入分析,可以用示意图、线段图、算式等各种形式,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3)互动说。通过互评、补充等形式,在表达个体认知的同时相互学习。

【案例4】 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练习)》

(教师出示如下习题。)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3×5×4 14×35 15×12

4×9×25 25×28 45×6

师 请说一说简算方法,还要说一说这种简算方法依据什么运算律。

生 25×28=25×4×7,依据乘法结合律。

师 说得真好!“我会说”加1分,给大家做了一个好榜样!

生 45×2×(6÷2)。

师 如果你会听、会想,就一定知道怎么说。

生 (再次说)

45×2×3,依据乘法结合律。

(掌声响起。)

师 (询问全体学生)

这回能不能给他加1分“我会说”?

生 可以。

……

【案例5】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出示图2,这是学生出的一道习题。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图3来理解题意,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他有新的想法,如图4。)

生 我用一个正方形表示赔偿的98千克米,一半是牛吃的,马吃的是牛的一半,羊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就相当于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一共吃了7份。

(学生陆续举手。)

生 我觉得他画的这个图不太清楚,还是刚才的线段图比较清楚。

生 也可以呀,但要把里面也分一分,才看得清楚。

师 你说一说,我来画。

生 要看出羊吃了一份,马吃了两份,牛吃了四份。

(师生合作,画出了图5。)

师 所以,并不是被分成8份的正方形表示98千克,而是被分成7份的缺角“正方形”表示98千克。两位同学“我会说”各加1分。

……

案例4中,教师不断引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晰说”。这里的“说”,还需依据“听”,认真“想”,照样子“说”。案例5中,第一位学生依据示意图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互评和补充发言,在该生的“初等图”上进一步挖掘、改善,是课堂上学生“个性说”“互相说”的生动体现。

四、“我会做”维度

“我会做”不仅要动手,还要动眼、动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首先要“会听”“会想”,才能“会做”。数学课堂的“我会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做。按照老师或题目要求,自主探索实践,独立完成任务。(2)会合作。在无法独立完成时,和同学合作完成;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一起完成。(3)有创造。对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归纳,对自己的原先做法进行优化,富有创造性。

【案例6】 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尝试解决教材上的例题:“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

课上,教师请一组学生到讲台前汇报。小组4名学生依次边板书边汇报解法。他们有序地板书,清晰地讲解思路;组长在其他组员讲解时帮助圈画关键词,板书重点内容。最后的板书如图6所示。

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一道题一共写了7种解法。一节课有15分钟时间,是这个小组的学生带领全班充分地交流、探究,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组的每位学生都加1分“我会做”。

……

【案例7】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出示如下习题。)

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师 (出示两位学生的两种算法,如图7)

两种算法,有联系吗?

生 其实是一样的,这里运用到除法的性质,a÷(b×c)=a÷b÷c。

师 我请两位同学同步指一指这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在图7中添加了字母公式)

你能从下面字母公式中找到吗?

(两位学生上台同步指,如图8。)

师 两位同学各加1分“我会做”。

……

当然,“四会”评价中的“四会”不是独立割裂的四个维度,而是相互勾连、融会贯通的一个整体:“会听”是基础,“会听”才能做到“会想”“会说”“会做”;“会说”“会做”又是“会想”的输出和表达,是“会学”的关键,也是“会学”的最终体现。“会学课堂”,让“听、想、说、做”互促共进,助力学生不断“生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