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

作者: 三土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0

狗棒是藏区独有的一种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冷兵器(何荣勤先生供图)

狗棒的起源

藏族分布区域极为广泛,各地语言、习俗多有差异,一般所说的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就是按方言不同划分出来的。因此同为藏胞,对于狗棒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果尔考儿”“果日考”“安戈尔”“落果”等等,在藏语中有的指“棒状物”,有的有“在头顶转圈”之意,均是从其外形和使用方法上命名的。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
曾在羌塘无人区多次与狼群遭遇、九死一生的陈渠珍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2
骑马放牧的藏区牧民,手上挥舞的正是“白嘎”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3
狗棒将棍棒和绳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长可短,收放自如(何荣勤先生供图)

狗棒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藏胞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游牧环境的独特需求是分不开的,是牧民用来保护牲畜以及自身的一种用具。藏区最大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在牧区和无人区,时常有野兽出没,其中体型硕大、喜欢成群结队的狼,对人和牲畜威胁最大。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中就以猎狼的故事,来表现藏族人的英勇无畏。曾在清末率川军第65标队进藏平乱的陈渠珍,在1930年代将当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写成了笔记体小说《艽野尘梦》,其中对羌塘无人区狼群的凶残有多处描写:“无数野狼,嗥鸣甚急,时远时近,……既而风号狼嗥益急,隐约见狼群嗥鸣而至,相去不过丈许,……狼见人影,群集扑噬,则死在目前矣。”在饥寒、劳顿和野狼围攻之下,同行115人中最后仅有7人逃出生天。

此外,藏区养狗的历史悠久,藏族神话中就有最早的青稞种子是狗叼来的等原始图腾崇拜的残存。牧民平时的生活也是与狗分不开的,为了防止狼、熊等野兽危害牲畜,牧民家庭一般都会饲养大型犬只,并由此产生了特别适应高原高寒条件的藏獒这一特有犬种。藏獒体壮毛长、动作迅速、扑咬凶猛,对主人格外忠诚,但其野性尚存,攻击性很强。若外人走近帐篷或畜群,而主人未及时制止的话,常会遭到藏獒的无情扑咬。而且藏胞不轻易杀生,藏区有大量野狗包括野化藏獒四处游荡,常给牧人和旅行者带来麻烦。

为对付这些狼、狗,靠游牧为生的藏族祖先开始利用石块和棍棒作为简易防御武器,远距离用石块抛砸,近距离用棍棒击打,将它们及时驱离。但藏区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当寒冬到来时,石块会冻结在地上,或被积雪覆盖,取之相当不易,而且在草原和一些荒滩地上,即使走上数里地,往往也捡不到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获取棍棒所赖的森林资源在藏区稀少且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只有在有水源的绿洲才有树木,而且生长缓慢。就算棍棒在手,对于移动迅速的狼、狗来说,往往击打距离又不够。随着牧民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改进,最终出现了狗棒这种把棍棒和绳索结合起来,可长可短,收放自如,兼有抛石和棍棒之长的武器。

早年行走在藏区,常见到骑马或牦牛的牧民习惯性地挥舞狗棒,以使别人家的藏獒或牧羊犬无法近身。不过,与藏胞另一种常用的冷兵器,称作“乌朵”的用牛毛绳编制的投石带相比,狗棒没有协助放牧的功能(“乌

朵”可抛掷石子驱赶牲畜),只限于在遭狗围困或遇上歹人时,作为武器使用,狗棒之名也是因此而起。

木质狗棒——“白嘎”

早期的狗棒其实就是一根系有皮绳的短木棒,藏语称之为“白嘎”。木棒由硬质杂木制成,其长短粗细,因使用者的年龄、身高、膂力和使用习惯不同而有所区别。成年人所用的木棒,一般全长不超过600mm,加工成粗细不等的两头(也有相同粗细的),粗的一头长约500mm,截面有方、圆两种,直径在30~40mm,主要起到击打作用,细的一头长约100mm或更多,直径25~27mm,作为握持部分。皮绳一般由牛皮制作,十分结实,全长2~3m,一端系在木棒握持部分末端钻好的小孔内,或固定在棒尾的金属环上,另一头结一个小绳套,大小以自己手掌能放进去为度。无论是木棒还是皮绳,都是就地取材,属于随手可得的材料,成本近似于无,制作起来也十分简单。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4
“白嘎”是一端系有绳索的短木棒,长短粗细不一而足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5
皮绳的末端挽成可穿入一只手的绳套,另一端拴在“白嘎”尾部的铜环上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6
1980年代拍摄的一对藏族父子,父亲的手中拎着一根狗棒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7
旧日拉萨街头的藏族铁匠,炉具、工具都十分简陋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8
在材料、加工工艺和装饰细节上,狗棒与藏族的其他冷兵器如藏矛等非常相似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9
比较少见的黄铜材质狗棒,是用黄铜棒材锉削而成的,然后简单地雕花装饰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0
金属狗棒的形制基本都是见棱见角的四棱形

“白嘎”的使用方法软硬兼顾。攻击近处目标时,将皮绳缠绕在木棒上,握紧木棒细的一头,将“白嘎”作为短棒使用,配合一定的身法、步法,以贴身靠打的方式击打对方。攻击远处目标时,将绳套套在惯用手上,放开皮绳,对准目标,将“白嘎”作为流星锤抛掷出去,一击不中,迅速收回再抛。在对方手持钝器的情况下,甚至可利用皮绳软长的特点,以木棒作为配重,抛出“白嘎”去裹缠对方的武器。

对于藏胞来说,无论骑马或是徒步,在山地或是平原,“白嘎”都是随时能够投入使用且适用面较广的一种武器。早年在藏区各种节日集会上,“白嘎术”比赛或是“白嘎”击打固定靶和活动靶表演,都是很受群众欢迎的项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后期制作的“白嘎”会在原先基础上做些改进,比如用细铁链或其他材质的绳索代替牛皮绳,或者在木棒大头一端包上金属皮,以起到保护和增重的作用,主人也会用简单的纹饰及彩色穗绳对自己的“白嘎”进行美化和装饰。

金属狗棒的常见形制

木质的“白嘎”虽然简单易得,但容易损坏,同时分量较轻,杀伤力也不大,所以在进入金属时代后,“白嘎”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属制成的短棒代替了原来的木棒,逐渐演进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根皮绳拴着一个见棱见角的铜铁疙瘩的样式。由于金属比重大,狗棒的体积、长度明显缩小,看起来更像传统武术器械中的流星锤,加上使用方法上的相似性,所以狗棒往往被称为“藏式流星锤”。但细究起来,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1
有些狗棒在棒身四面分别加工出凹槽,使得4条棱边形成了锐利的“翅角”,杀伤力更大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2
狗棒棱角分明,顶端的4个尖角和棒身4条棱边,保证了其杀伤力远大于一般棍棒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3
有些狗棒将棒身四面锻打成曲度很大的弧线形,顶端平面也向前凸起,这样4个尖角变得更加尖锐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4
少见的黄铜材质“翅状”狗棒,系整体铸造成型,再经锉削加工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5
“翅状”狗棒(左)和伞形截面狗棒(右)顶端对比(何荣勤先生供图)
冷兵器 藏族的“独门”冷兵器16
大多数狗棒的尾环都是沿着四棱棒横截面对角线的方向

除了少量为黄铜材质外,狗棒一般是铁质的。古玩商家一般会称之为“寒铁”,但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种材料,“寒铁”其实是对“阴铁”的一种误读。古代藏族刀剑工匠将钢铁材料分为“阴铁”和“阳铁”两类,前者含杂质较多,锻造后表面呈黑色,后者比较纯净,锻造后呈银白色。由于藏族传统铁匠的工具、炉具和工艺较为简陋,所以狗棒多半是便于加工的熟铁、低碳钢制造的,特点是硬度低、价格低廉,而且材料来源也比较广泛,民间方便获得。但无论是熟铁还是碳钢,一般的狗棒都是通过人工锻打成型的,包括后期的加工和装饰,也是以手工进行,只有年份极近的现代狗棒,才会在一些工序上使用机器。近年来,也有个别作为工艺品制造的狗棒,会使用花纹钢、木纹金等现代材料,但只是极少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