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禹继花

当今社会,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往往与学科教学脱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具有基础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态度,以及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劳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艰辛,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注重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是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起点,强调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实践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字、词、句、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朝着全面育人的方向迈进,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等。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劳动故事、劳动诗歌、劳动技能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

1.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劳动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劳动主题,如《悯农》《蚕妇》等古诗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赵州桥》介绍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课文中的劳动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艰辛。

2.拓展延伸劳动相关知识

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延伸劳动相关知识,如介绍课文背景中的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劳动的历史和文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劳动实践

1.情境模拟法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过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种植花生的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劳动的意义。

2.项目式学习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劳动技能。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洞穴探险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探险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

3.跨学科整合

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造纸的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劳动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清洁、绿化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农场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和技术。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如做家务、照顾家人等,让学生在家庭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家庭劳动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如撰写家庭劳动日记、制作家庭劳动手册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劳动技能。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落地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对他们在劳动中的态度、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及时评价。在劳动教育结束后还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

2.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注重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给予学生正面或负面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表扬和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今后,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深化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济南市钢城区里辛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