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析
作者: 张建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这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课文、字、词的朗读,能够有效地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促进文学情感的养成,从而提升综合语文素质。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其语言运用能力。朗读是语言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常在早自习或课程正式开始之前,组织学生集中进行课文或字、词、句、段的朗读。但是,朗读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他们只是简单地将其当作一种过渡形式,在学生朗读完成后,直接开展课文内容的讲解与分析。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现有的知识基础对课文进行朗读预习,并不对朗读方法、字词读音等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活动,尽管嘴上诵读出声,但是头脑中并没有对课文的具体印象。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难以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诗歌类文本的有效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项重点教学内容,也是课文朗读的重点。常见的诗歌类型主要有儿歌、儿童诗以及简单的古诗词等,此类型的文本具有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言能力。儿歌是备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它具有简单易懂和趣味性明显的特点,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教育内容。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通过吟唱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大量语文知识。儿童诗是作者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创造出的构思新颖、充满童趣的文学作品。古诗词更是具有我国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提升诗歌类文本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实际内容,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与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制作活泼生动的课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为他们示范标准的发音与文学情感。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单人朗读或齐声朗读,教师再利用课件播放合适的画面与音乐,营造文学气息浓厚的朗读环境,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会。与此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单人朗读,并对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促进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有效提升其朗读能力。
(二)叙事类文本的有效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类文本相对较多、较丰富,是学生朗读频率最高的文本类型。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相应的叙事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与难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朗读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与能力等情况综合考量,不断调整朗读教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叙事类文本中所含有的语句较长,描述性语言也相对较多,因此对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与情感体会能力要求较高。
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处在思维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薄弱时期,教师在开展叙事类朗读教学时,就要选择文本长度相对较短、难度较低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文本,最好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此阶段的文本朗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对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选用这一类型的文本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良好朗读氛围,从而加深学生对朗读文本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朗读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朗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说明类文本的有效朗读教学
小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对说明文的选择通常是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完成的,因此课文的内容不会过于枯燥乏味。说明文主要是对不同事物和知识的真实描述,语言具备极强的逻辑性与简洁性的特点。在开展此类文本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说明文的朗读语气,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除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语言生动、形象,内容有趣的说明文与学生共同朗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明确说明文的朗读教学重点,集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性与逻辑性。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架构严谨的特点。学生在朗读说明文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的逻辑语言与简洁行文的掌握与了解,不断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朗读训练强度,从而使学生理清说明文的层次与条理,增强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与学习需要,针对不同文本制定合理、科学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悟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