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与立意

作者: 刘丽

立意新颖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写作文抓好立意是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一步。怎样使学生作文立意深刻呢?笔者认为,在作文中立意和选材是重要的因素,它们直接决定了作文的质量,同时学生要掌握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方法,完成全文的构思。

发散思维是指思考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通过推测、假设和构想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发散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联想,根据联想的角度、方向、途径不同,发散思维活动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多项思维等。

一、逆向思维与立意

逆向思维指从事物的反面、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在写作中,学生如果总是用习惯思维考虑问题,势必造成思维僵化、阻滞狭隘等现象。逆向思维正是开拓思路,使文章出新的重要途径。

首先,对旧观点提出疑问,并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如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有的作者却唱反调,写出《有志者事未必成》的文章;“良药苦口”,有的人却从口才艺术方面思考,撰写成《良药未必苦口》。

狐狸历来被认为是狡猾的,学了《狐狸与乌鸦》之后,笔者让学生逆向思维、各抒己见:根据狐狸的长处写一篇褒奖狐狸的文章,结果有的学生写了狐狸救小鸡,虽经误会,但终被人理解;有的写小狐狸呼吁:随着时代发展,小狐狸不再偷鸡吃,不能“父债子还”;有的写狐狸治病救人等,想象丰富,内容新颖。值得欣慰的是逆向思维也用于电视剧中,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米老鼠》等动画片中,一系列反面形象都得以“平反”。

再者,对风、雨、植物、动物、人等,笔者也应让学生逆向思维,从反面想想、写写。如“皮球浮上来了,”笔者让学生想:在什么情况下,用水灌皮球也浮不上来?如果不砸缸,司马迁怎样救小朋友?逆向思维法,会更加凸显学生个性,大胆创新,这样经过学生谨慎思考之后写出的作文,必定会使人耳目一新。

逆向立意就是要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不从众。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想想”“人褒我贬、人仰我抑”“人从正面入手,我从反面着手”,就会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二、侧向思维与立意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局外”的貌似无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侧向思维由此事联想彼事,以广开思路,使文章别开生面。

一是突破正面表现角度,写与表现事物表面看来关系不大的事,从侧面表现主题。如写家乡变了,有的学生写过去怎么落后,现在富裕了,人们吃穿住行怎么样。而有些学生却这样写:“爷爷小时候住破草房、爸爸住红瓦房、现在住楼房。”“我爸爸在外打工才三年,回来却修了路。”这两种方式都是侧向思维的最好体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家乡的变化,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借物喻理。生活中许多看似平淡的故事却蕴含着深意:鲁迅先生由“变戏法”想到“史”、由“头发”上看出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批判了“即使毫发的改变也是难而又难的现实”。

放牛,累坏了,牛还饿着,说明放牛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拔河比赛,说明团结必胜;喝汤一急,舌头烫得钻心疼,说明干事不能急于求成等。

侧向思维的关键是看出物与物、物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向思维与立意

多向思维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考察同一问题或事物的思维过程及思维活动方式。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从多向思维正反面评价,有优点,有缺点,不能出现“高大全”模式。

如学生写好朋友爱学习、守纪律,但不爱劳动、不愿帮助别人;写教师的慈祥,但有时也生气。还可对同一材料进行多角度表现:写《蛐蛐》,有的写捉蛐蛐、斗蛐蛐,还有的写养蛐蛐;写《校园一角》,有的写景美,有的写建筑美,还有的写叔叔阿姨创造美。

多向思维的关键是“多向”,由一个方向、一个侧面,一个事物向另一个方向、另一个侧面、另一个事物发散,联想求新。

总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运用发散思维构思立意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现象、自然现象中,打破思维定式,看出别人未看出的东西,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写出立意新而深的文章。

(作者单位: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