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王军涛 陈岩美术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内心受到触动,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经验,触发他们内心中沉淀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达到统一,做到内在的身心和谐一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师要加强对传统美术教育方式的创新,注重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给予学生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等。本文主要研究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作用,分析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措施,希望为大家带来一定的借鉴。
一、构建多样情境,凸显情感灵性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样的情境凸显美术内容的深意,使之看到较为真实的场景,积极参与教学,领悟所学知识并体会艺术气息。与此同时,教师融入情感元素,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去探究美术内容,运用所学技巧绘制出饱含情感的作品、提升授课效率。
例如,在讲述世界遗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展现出我国众多古迹,让学生宛如游走在时间长河,感受历史进程里艺术所留下的文化,形成保护这些遗产的欲望,进而愿意了解相关的知识。教师及时融入情感元素,鼓励学生去描述我国遗产所包含的美感及其特征,提升欣赏的能力,懂得从多角度看待和尊重艺术。在此情境中,学生了解到多国文化的不同形态,在情感内容的渗透下释放出设计潜能,通过点、线等完成自身作品,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巧妙开展手工活动,强化情感渗透活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手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手工活动中,学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想象力,不断优化作品的主体,创作出可以表达自我的作品,表达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美术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活动,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趣味台历”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台历制作的基本方式和步骤,结合学生欣赏和动手实践,掌握台历的制作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台历,让学生掌握台历中的内容。在学生欣赏之后,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卡纸,制作自己喜欢的图画和完整的台历内容,将制作好的台历送给自己身边的人,如父母、教师、朋友等,并且在台历上写下自己想要说的话。在学生完成台历制作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台历,和大家分享台历制作的意图和内涵。在他们自己制作的台历中,包含了学生对亲人的热爱、对教师的尊重以及对时间的珍惜,由此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用作品表达情感
教师通过树立情感榜样,引领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学生的情感会随着时间积淀。而如何将这份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水平,就需要教师再次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尝试在特殊节日,给学生布置一个特别的作业,用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表达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师节布置学生画最难忘的课堂,或者喜爱的教师;母亲节,教师可布置学生给自己的妈妈画一幅专属画像,或通过手工与美术结合,做出精致的贺卡,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不仅可以用这种方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还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融合,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大胆想象,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管怎样,教师始终要秉承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真诚地用情感感染学生,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理想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四、实践活动提升审美水平
美术教学离不开手工环节的辅助,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是提升小学生动手操作本领的重要措施。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制作出多元化的美术作品,将心中所想、内心所感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手印”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泥巴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纳入课堂中,在泥巴上烙上自己的手印,利用泥巴捏出各式各样的物件,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展开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陶瓷技艺,了解中国传统的泥塑文化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感知和更为全面的艺术形式的认知,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间接提升审美水平。
新形式下,美术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多样化的讲述方式,将情感渗透其中,通过心灵交流使之释放出潜能,丰富其作品的内涵,提升授课质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或博览书籍等提升自身知识水平,更好地将情感内容融入讲述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里体会美术的实用性,与生活结合,探究其中多种美的表现方式,以绘画等手法凸显出个性特点,提升授课效率。教师要看清未来发展趋势,以学生成长的规律为方向融入情感内容,延伸课堂范围使之形成正确观念和人格品质,能够独立地辨识良莠,实现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博兴乐安实验学校)